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 第十二章:忠义
红林悟道《韩非子》-有度 第十二章:忠义
在上一章中韩非子主要讲了“至治”的表现,也就是治理国家最好的社会现状。首先是“民不越乡而交,无百里之感”,其次是“贵贱不相逾,愚智提衡而立”。就民生而言,在中国古代传统的农业文明时期,老百姓吃饱穿暖,按劳获得就很满足了,但长年的战乱让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所以韩非子说至治之象,一是民众不越乡而交,也就是不因战乱而迁栖,没有远道奔走的忧虑,二是民众社会地位稳定,社会形态稳定,互不相越,思想稳定,再就是民众能按劳所得,收获与付出相当。这就是韩非子眼中的至治之象。
韩非子在说完“至治”之象后,对当时的社会思想与意识形态进行了抨击,并定义他认为的“廉、忠、仁、义”,用法家的思想与标准对“廉、忠、仁、义”进行了诠释。在韩非子看来,现在社会中所流行或是大家认为的行为都不是“廉、忠、仁、义”。那么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眼中的“廉、忠、仁、义”是什么呢?韩非子首行对“廉”进行了说明“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意思是轻视爵禄,轻易流亡,去选择他的主子的,我不认为是廉。在韩非子看来臣子不重视朝廷设定的爵位与俸禄,一是不守社会规则,二是轻视皇权,这并不是真正的廉洁自律。真正的廉洁自律,是通过劳动获得合法的收入,不属于自己的不强求;承认社会现状自觉遵守社会规则与法律。轻视爵禄那是耍个性,是没知识没智慧的表现。臣子如果轻视朝廷爵禄与社会法则,自然就会“易去亡”无恒心不稳定,容易流亡,总想着会有更好的机会与平台,所以就会“以择其主” 去选择他的主子。对于这样的臣子与行为,韩非子不认为这是廉。
对于忠,韩非子认为“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意思是谎言抗法,违背君主而强行进谏,我不认为是忠。这里的“强行”一是违背君主的意愿与命令,二是有钻牛角尖的意思,历史上强行进谏最强者就是以死为谏了。其实“强谏”的实际情况,一是臣子对君主对事物没有了解清楚,总认为自己的主张是对的,总想不明白君主为什么不采纳的自己主张。在韩非子看来,在不了解情况或自以为是的进谏,就是谎言抗法,用不真实的主张来抗拒君主的命令与心愿。
对于仁,韩非子认为“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意思是施行恩惠,收买人心来抬高自己的声望,我不认为是仁。韩非子认为这是假仁,是借仁的名义在收买人心。对于朝臣来说,天下施恩者只有一人就是君主,因为天下是君主,自然施恩者就是君主。只有营私舞弊者,有非分之想的臣子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以自己的名义施行恩惠。
对于义,韩非子认为“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意思为避世隐居,而用谎言非议君主,我不认为是义。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真正的隐者,是隐自己的内心而不是身体。在韩非子看来那些在朝廷与社会中不得志,而避世隐居,还用道听途说和自己臆想出来的话非议与贬损君主,这不是义。这些人只是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没大局观,没有全局意识,一不如意,致君主与国家而不顾,避世隐居只想得个不随波逐流的名声,这是自私自利之为。
【今夫轻爵禄,易去亡,以择其主,臣不谓廉。诈说逆法,倍主强谏,臣不谓忠。行惠施利,收下为名,臣不谓仁。离俗隐居,而以诈非上,臣不谓义。】
在公司管理中,企业文化建设很重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意识形态与思想武器。要让员工明白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什么是公司提倡的,什么是公司反对,什么是前进的方向。站在企业的角度定义“廉、忠、仁、义”,廉,就是爱岗敬业,尽职尽责,按劳所得。忠,就是尽义务,如向公司提出自己的建议与意见,就是忠,提不提是你的义务,听不听是老板的权力,作为员工提了就是尽了自己的义务,这项职能就到此为止,你不能因为老板没有按你的建议办事,就认为老板不好,公司不行,或是强迫老板一定要听你的,这不是忠,这叫有病。仁,作为公司管理者一样要明白公司所有财产是老板的,奖罚的权力只有老板拥有,公司所有的奖励都是老板的决定,是老板的恩惠,员工感恩的只有一个人就是老板。义,作为公司员工尽职尽责就是最大的义,不能因为自己的努力没有被领导看到,就是认为领导不行,公司不行,要么消极怠工,要么辞职不干了,这都是不义之为。在岗位上干好本职工作是你应尽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