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谁的主角
已经有很多年没有看大部头的长篇小说了。平时看书就看一些历史、军事、商业管理甚至是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主要在于优秀的小说越来越少,或者说题材新颖、文笔流畅的小说要么大部分看过了,要么还没出现。
但是自从加入了网络写作平台,对于常常出现“书荒”的我来说,有了一个不仅偶尔可以写几篇短文,“发表”在虚拟世界,借以满足自己小小的文学虚荣心;更为有利的一面是平台上有很多喜欢推荐书的人。前段时间看到“简友”推荐了一本小说——《主角》(陈彦著)。买来后,还在书架上搁置了一个星期。因为一本近80万字的长篇巨著,要看完是需要耗费我不少时间,内心有点发怵。但是,在看到书面上写着获得“茅盾文学奖”的时候,这是国内最高的文学荣誉,对于我还是有吸引力的。于是把《主角》请下书架,开始翻阅。
一看就难以释手,除了工作和睡觉以外,我把其余时间都用来看这本书了。一周读完上下两卷。该书从戏曲秦腔切入,描写了一代秦伶“亿秦娥”,一名在农村里放羊的女娃子,由于家里穷,吃不饱饭,,在1976年,十一岁那年被舅舅带到县剧团混口饭吃。一路被欺负、凌辱,受到各种排挤;但是,在好心人的帮助下,从最最基本的坐打念科、劈叉、鱼卧、拿大顶等基本功练起,在灶房苦练四年多后一夜成名。后来,从县剧团调到省团,再次被排挤,被骂成“外乡人”。但是,女主人公还是不参与任何是非活动,每天坚持去练功房,一门心思研究、练习技艺。完全变成一个只知演戏,不知其他为何物的戏痴,其他事情基本上到了一个字来形容的程度:傻。
在功成名就之后,反而给她带来了更多明枪暗箭,为了争夺当家花旦、台柱子的地位,被伤害的遍体鳞伤。到了八九十年代,戏曲没有了市场,还靠走穴为生。直至千禧年初,文化回归,秦腔这个古老的曲种再次获得新生。但是,“廉颇老矣”,长江后浪推前浪,只能退居二线。
《主角》一书吸引我的是作者对关中文化的熟悉度,几乎是融入到骨髓当中。也许和作者本身就出生在陕西有关。而且,陈彦对关中文化、民俗、甚至是粗话都是了解的极其透彻。
当然,更能吸引我的地方,是主人公的悲壮经历,以及在坚守底线,一切为了艺术而生的态度,在受到多次致命的打击下,能够再次浴火重生、涅槃升华般的脱颖而出。确实看到了人心、人性的多样性和阴暗面。
其实,我们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匆匆忙忙、忙忙碌碌在蝇营狗苟。在单位争业绩、想上位;有的埋头苦干,却招来暗箭;有的专门投领导老板所好,反而不务正业,却平步青云。这些故事每天、每月、每年都在发生,和《主角》这部书的故事是何其相像。
我们国家经济高速发展了四十多年,是该有这么一部作品拿出来,让我们静下来心来想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到底是什么。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内心笃定,守住底线,在为人处世方面不害人,有包容心;在自己的知识结构方面,要不断的学习;在专业上要不断的强化和钻研,做自己人生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