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像小秦氏一样正在捧杀孩子?
01
毁掉一个人的最好方式就是:
把他照顾的舒舒服服的,什么都不让他做

前两天刚大结局的《知否知否:应知绿肥红瘦》里,计谋无双的小秦氏养育顾二的时候,有个独门秘籍叫:捧杀。
小秦氏的捧,目的是为了杀。这就像一种无色无味的慢性毒药,杀敌于无形,银针验不出来,也无处能取证,几十年如一日,慢慢从骨子里毁掉一个人,尤其是在一个人还小,是非不分,黑白不明的时候,毒入骨髓。
可是现实中很多父母对自己亲生的孩子,却也是在捧,虽然他们没有恶毒用心,却不知道这样的结果也是杀。
怎么样算是捧杀?
他想吃什么给他什么,想要什么给什么,犯错的时候不要罚,想怎么样都顺着他,不要对他生气,也不要骂他,把他当成祖宗一样供起来。
他想做点什么事,赶紧给他夺走,告诉他:我的祖宗,你怎么能做这些粗活呢,你还太小,等你长大了再学吧。
告诉他:快吃饭,张大嘴,这东西很金贵,不给你哥哥姐姐知道了,你快吃。
想要什么,一哭马上送到了手上,没有的也二话不说出去买。
02
那些被捧着长大的孩子,以后会怎么样?
不知感恩
觉得父母给自己做什么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就应该给自己做这些。如果长大之后父母忽然不做了,自己还会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了,不疼自己了。
进入社会以后,好像全天下都是他的爹妈,都欠他的,而且不能接受被拒绝。对这些人来说,哪怕是小小拒绝,都会被无限放大,变成一场巨大的打击。
因为从小索取惯了,没有人教给过他们,不懂为别人付出,所以自己头脑里就没有这样的意识,不是他们不会,而是他们就从来没想过,我也可以为别人付出。
抗挫力弱
工作以后,依赖同事,这个我不会弄,你能帮帮我吗?抗挫能力弱,遇到困难就想逃避,或者依靠别人。
对自我的估计过高
以为自己什么都能干,不屑于干一些自己看不上的活,但又不是真正的能干,实际操作能力不行,眼高手低,还不肯承认现实。
因为他的自我估计本来就是过高的,所以正常的人际关系中的状态他是很难接受的,也就很难学会跟别人正常相处。
行为退缩
在处处碰壁中,他因为没有培养出来实际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会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怎么解决现实中遇到的困难,当人际关系又打理不好,退缩回到家里时,就慢慢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
把孩子照顾的舒舒服服,什么都不让他做,相当于家长亲手把他给扶着攀上了天梯,让孩子以为自己可以腾云驾雾,是万能的,却不知现实中进入社会之后,这个世界没有人会给自己架天梯。
如果孩子不能接受,天梯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来挣得,不能接受自己要先从天梯上下来,接受自己不像自己以为的那样,就会不断的摔跟斗,摔到鼻青脸肿,直到自己认清了现实为止,才能够脚踏实地的一步步努力,否则这样的经历会一直不断重复下去。
这不是一种捧杀又是什么?
03
捧杀教育的背后是:我太想做个好父母
越想把自己认为最好的给孩子,越容易形成补偿式教育。
所谓补偿式教育,就是我内心渴望但是没有的,我要都补偿给你,看到你接受的时候,我自己内心会获得一种满足感。
小时候自己挨过饿,长大了立志绝对不能让自己的孩子挨饿,所以现在满大街到处可见,追着孩子喂饭吃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生怕孩子饿着一点,见缝插针地给孩子嘴巴里塞东西。
小时候被父母忽视过的人,长大了之后就会想要围着孩子转,孩子就是自己的全世界,身边其他的人和事都看不到了。
小秦氏在养育顾廷炜的时候,就一直在给他这种补偿式的教育。她一心想让顾廷炜能够继承侯爵,能够荣华富贵,可是这恰恰是她自己内心所想的,但却不是顾廷炜内心渴望的,顾廷炜内心所渴望也不过是一家人和和睦睦的过日子,他并没有什么宏大的志向。
他一直只想要个面包,可是小秦氏却一直在费尽心思给他杀一只猛兽,想让他体会成为百兽之王的感觉。当小秦氏因为杀猛兽失败而引火自焚的时候,始终不肯接受顾廷炜想要的只是一个面包,这一切不过是她自己自欺欺人一场幻想。
这是一种父母自我牺牲式的爱。活在一种自我感觉伟大的幻觉中,父母以为自己把我曾经没有全部都弥补给了你,你看我多爱你?
我为你做了我能做的一切,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难道我对你不好吗?
可是他们不知道,这种自我牺牲,某种程度来讲也是一种变相的剥夺,剥夺孩子在应该学习和实践的时候,自己去动手的自我成就感,还给孩子强加愧疚感。
对父母的愧疚感会成为一张捆绑孩子的网,让孩子不敢去争取自己的人生,因为身上背着父母沉甸甸的情债,一生都要花力气去还这份情债。
之前曾经有一篇风靡的文章叫:中国式家庭:父母在等着子女道谢,子女却在等父母道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最怕父母的一意孤行,始终都无法被唤醒,父母的个人意志越强,越难以看到孩子。
父母总是要孩子听话,却很难真正听见孩子的话。懂得听孩子的话的父母,才会真正懂得爱孩子。
04
孩子的眼泪,是指控父母的刀
听见孩子说的话,和捧着孩子是两回事。听见、听懂,但不意味就要顺着,捧着,要从这两者之间找个平衡。
有些父母是完全不听孩子的,我也不顺着你,捧着你,你要听我的,孩子要完全听从父母的教育,那是另一个极端。
但很多捧着、顺着孩子的父母,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一个重要原因:无法面对孩子的哭。
很多父母害怕孩子的哭,对孩子的哭的忍耐力很小很小。不忍心的成分占一部分,另外一部分是:
我孩子哭了,是我做父母的没做好,别人会怎么看我,我不能让我孩子哭,丢人。
我孩子哭了,我愧疚,觉得我对不起孩子,这一点都满足不了他,我还是想法子给他吧。
不能接受孩子哭,常常是跟“我是不是个好妈妈好爸爸”联系到一起的。一旦这两者挂钩的时候,孩子哭,父母就很难淡定,总会想要么阻止他,要么满足他,目的只有一个,赶紧让他闭嘴,别再哭了。
要把这两者做个区分,孩子哭就只是孩子哭了,跟你是不是个好爸爸好妈妈,没有任何关系。好爸爸好妈妈的孩子就不会哭了吗?怎么可能?这里我们还会暗藏一个逻辑,那就是:哭是不好的。
孩子的眼泪是指控父母的刀,孩子的每一声哭都在一刀刀挖父母心上的肉。
假如反过来想如果你认为哭是一件好事。人在哭的时候是一种情绪宣泄,哭完之后会心情舒畅很多,不用压抑在心里,会哭的孩子,比不会哭的孩子心理上要健康。
因为不会哭可能意味着孩子的眼泪是压抑在心底的,是不是会觉得哭也并不是一件坏事?
哭跟不哭到底哪个更好?这两者还要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我说这些是要告诉大家,并不是孩子哭就是坏事,不哭就是好事,也并不是说孩子总是哭是好事,不哭是坏事,不要把这一点当成评价自己是不是好父母的标准。
父母自己先放过自己,才能熬过孩子的哭声,在孩子大哭的时候,坦然面对孩子的哭泣。坚持做自己。
经历的次数多了,孩子才会慢慢学会,哭是没有用的,我想要的不会因为哭而来到我面前,我必须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得到。
但是如果每一次哭,都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孩子慢慢就会学会了用哭来作为手段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哭不再是单纯的表达伤心,而成了一种孩子对父母的控制方式。
05
到底对孩子来说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呢?
小秦氏的心很大很大,她一辈子都活在跟顾廷烨的斗争里,小时候忙着捧杀他,顾廷烨长大了忙着用权势去绊倒他,忙着藏起自己的真实心思,她一直在为儿子的爵位抗争,却从来都没有真正懂过自己的儿子。
她想要的太多,可是现实又撑不起来,她只好紧紧抓着孩子和爵位,可惜到头来也是一场空。
顾廷炜跟小秦氏的确是完全不同类型的人,顾廷炜善良,软弱,他重视亲情,也会委曲求全,他有过叛逆,但是他最终不敢大叛逆,这就是他跟顾廷烨不同之处。
始终没有那份性情刚烈,可是这样的人生就不好吗?就这样普普通通平平安安顺顺利利,过一辈子,一家人和和美美的过一辈子,不好吗?这是他常会问自己母亲的话。
临死时,顾廷炜对着火里的她喊道:母亲,你快出来吧,你出来二哥哥就把爵位让给我。
最终都还是顾廷炜在试图改变自己,来迎合她,可惜那时候已经来不及了。
我们是要让孩子活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把孩子捏成我们想象中以为的样子,还是让孩子活成他们自己以为的样子?
这个问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容易。
假如父母经常会满腔怒火的想质问孩子:我都这样爱你了,你到底还想让我怎样?
请父母们蹲下身,抬起头,看着你的孩子,认真问孩子几个问题,你会知道你孩子真实的想要活成什么样子。
看见孩子才是对孩子最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