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的故事】116、晋国灭亡
三家分晋的局面,似乎表明三晋同盟好得像一个国家的人一样。
但是,实质上,三晋同盟是一个矛盾重生的同盟。
这话还要从三家灭智说起。
三家灭智以后,开始瓜分晋国领土,但是赵国分到的领土要多于韩、魏两家的领土。
这样一来,引起韩、魏两家的不满。
在这种情况下,韩、魏两家联合齐国和楚国一起进攻赵国。
这使得赵无恤非常忧心。
于是,赵无恤就跑到了张孟谈那里,询问怎么办。
张孟谈派自己的妻子去楚国,长子去韩国,次子去魏国,最小的儿子去齐国。
四国就互相产生疑心,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很明显,在三家分割晋国之时,就已经因为利益原因产生间隙。
第二个原因,前面我们曾经提及。
就是魏文侯派乐羊伐中山。
中山本来是赵国的囊中之物,没想到却给魏国占领。
前面我们说过,赵国之所以借道给魏国,也是由于利益使然。
但是这个炸弹总会爆炸的。
1、剑指中原
前面我们提及说,三晋同盟是互相有不同的战略目的,然后三家互相配合。
其中,魏国对秦,韩国对郑,赵国对齐、卫。
但是随着战事的节节胜利,原有的战略目的都已经大体达到了。
在这种情况下,三晋开始变化自己的战略目的。
但是这么一改,使得三晋矛盾加剧。
因为原因大家各打各的,在战略上并不冲突。但是如今可就不是这样的。
首先,三晋开始迁移自己的都城。
赵国最后定都于邯郸,韩国最终定都于新郑、魏国定都大梁。
这三个国家,都是以中原地区为核心,说明三国都开始以中原为厉兵秣马的舞台。
故而,小小的中原地区,三国都想占一杯羹,似乎就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而东方的齐国、西方的秦国、南方的楚国随后都想来此,这又使得局面更加复杂。
并且,由于三家瓜分晋国的时候,领土是犬牙交错的。
而这种地理格局,使得各国觉得管理成本加大,他们希望能够保证领土的完整性。
那么如何做到呢?打呗。
2、晋国灭亡
《史记》记载,三家分晋的局面的形成,使得晋国国君,
幽公之时,晋畏,反朝韩、赵、魏之君。独有绛、曲沃,馀皆入三晋。
真是不由得人唏嘘感慨啊。
当然对于这样一位存在感如此之低的国君,史料记载也是互相矛盾。
据《晋世家》记载,
晋幽公晚年,淫于妇女,有一次偷偷出去的时候,被盗所杀。
而他死后,晋国似乎发生了一场骚乱,被魏文侯平定。至于是什么骚乱,就不得而知了。
随后,魏文侯立幽公之子为君,这就是晋烈公。
晋烈公时期,就完成了三晋分晋的壮举。
公元前394年,
晋烈公二十三年,国大风,昼昏,自旦至中。明年,太子喜出奔也。
意思是,这一年,晋国刮大风,从早上一直刮到中午,一直不停。第二年,太子喜出奔。
这个没头没尾的史料,实在不知道什么意思。
可能晋国发生了一场内乱,但是其内容就不得而知了。
晋烈公死后,晋孝公即位,他在位期间,周王册封田氏为诸侯,形成田氏代齐的局面。田氏把齐康公迁移到海上,姜齐灭亡。
公元前377年,晋孝公去世,其子晋静公即位。
在位一年,公元前376年,三晋废黜静公,把其仅有之地瓜分,晋国至此灭亡。
上述就是《史记》的记载,但是按照《竹书纪年》,却不是这么。
《纪年》记载,晋国的世系是这样
九年,晋烈公卒,子桓公立。
也就是晋烈公以后,晋桓公即位。那么这位桓公是谁呢?就是晋孝公。
公元前370年,韩共侯、赵成侯迁晋桓公于屯留,随后又迁移到了端氏。
晋桓公去世以后,晋静公即位。
晋静公自不量力,竟然要反叛三晋,攻打赵国,夺取他的城邑。
这使得赵国失去了最后的耐心,就夺取了端氏的城邑。
把晋静公推给了韩国,韩国于是封屯留给静公。
静公由此了此残生。
但是韩国一看,不能只有我养着晋公室。
于是派韩姬杀死晋悼公。
韩姬弑其君悼公。
这位晋悼公到底是谁?不知道。
有人认为,这就是晋静公。也有人认为,这是晋国最后一位国君。
而这一年,为公元前349年。
总之,晋国享国684年,是春秋时期最为强盛的国家。但是却落得这种局面,不由得让人感慨。
正所谓,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
英雄五伯闹春秋,秦汉兴亡过手。
青史几行名姓,北邙无数荒丘。
前人田地后人收,说甚龙争虎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