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家

怎么扭伤了脚你却这么开心

2017-06-21  本文已影响0人  晞芃

前段时间小伙伴打排球的时候被人撞飞扭伤了脚,几个女生抬了回来,在床上躺了两天后,行动也一直非常的不方便。一个星期都没有洗澡;上厕所也需要人扶着去,到厕所总找不到合适的姿势蹲下来;洗头发则需要两个人在旁边帮忙:“小桌子,给哀家倒个水。小凳子,给哀家递块毛巾。”“好勒,老佛爷您慢着点。”

某天中午她跟我说:“刚刚扭伤了脚的时候,还觉得挺有意思,挺开心的。”

我笑着问:“是不是生活过于平淡了?”

她连连点头:“对对对,太平淡太无聊了,好不容易出了点不平常的事情,大家都围着我,关心着我。”

我忽然想到很久以前在书上看过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一个哲学家某天出门在外出了车祸,他的朋友去医院看望时,他躺在床上起不来身,却非常开心的对朋友说:“哎呀,我终于出事了。”他的朋友非常的意外,大家都希望平平安安、健健康康,他不会是撞傻了吧?哲学家说,生活实在近乎乏味,出了点车祸生活便有了起伏,这难道不值得高兴?

细细想来,生活的确是平淡至极。

上班族家、公司两点一线;学生党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小贩家、市场来回往复。主旋律几乎都这样单调浑厚且让人无力反抗。从早到晚,我们每天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再回来,循环往复,累了就只想葛优躺。遇到点事,便觉得生活有了起伏,心里边便不自觉地窃喜:终于出事儿了。

在电影《杀死汝爱》之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生活是一个圈,周而复始,在等待着一个人来打破。有时候我们等的不是人,而是事件,我们常常期待着大事的发生,把我们从现在这一种安逸乏味的泥淖之中拉出来,这件大事仿佛给了我们一个关注的焦点,让我们的生活仿佛有了中心和朝向。

我小的时候常常幻想:自己出门被车轧了腿、骨折了一个月不能下床、发高烧几天不退、是父母捡来的,亲生父母将来寻我······我想象着这些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时,并不感觉痛苦,反而很期待。生活的无趣,让人们总会幻想着给他人和自己加戏。

既然生活的乏味让人难以忍受,我们为什么还沉浸在其中呢?主旋律浑厚单调,循环往复,插曲、变调还是能常出新意,其实大家都知道怎样才能让生活灵动起来,却都太懒惰、太麻木,不愿行动。

读本书、跑个步、看个展览、和好朋友谈谈心、养盆小花······我们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找到很多乐趣,只是大多数人屈服于自己的惰性,不想动就不动,越不动就越不想动,过了一天就推下一天。或者把空余时间都花在刷无聊脑残的剧、看没什么内涵的书、逛淘宝、打游戏上面,选择最简单不用思考不用脑力不用体力的事情,并在这些事情里面麻痹自己,也逃避生活,得过且过混日子,一直原地踏步,困在自己编织的牢笼里出不去,回过头来,还觉得生活如此平淡,又如此难熬。

那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我们都希望生活多姿多彩,可又做不了英雄,还可以做点什么来改变现状呢?我们怎样可以打破生活的圈呢?

首先,运动,先让自己的身体动起来。每天早上做7分钟晨间操,一整天的心情和精神都会好很多。没有专门的时间运动,或者一开始懒得动,就做做碎片运动、多走走路、少坐多站,打破越不动越不想动的恶性循环,精神状态会越来越好。

其次,慢慢调整自己的作息。当你用运动打破自己原来的恶性循环后,可以逐渐调整自己的作息。一开始不用列出作息表,不用强迫自己一次性改变,可以试着今天早睡10分钟,后天早起10分钟,再每天都早睡10分钟,早起10分钟,渐渐养成更规律更健康的作息。好的作息可以牵引你走上正循环。作息规律之后,精神充足了,就会不那么喜欢高热量的食物,会想去运动、去看书、去做一些积极的事情,进入正循环后,生活会渐渐变得不同。

第三,学会转移注意力,适当做一些能让你充满激情并能够获得成就感的事情。比如一周都在写论文,可以抽个时间打游戏;一天都在写程序,晚上看个文艺片。找到你喜欢做的,和主旋律相去甚远的事情,比如看剧、绘画、唱歌,适当转移注意力,充实业余生活,也注意不要把过多的时间都花在一件事情上。

此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出门。哪怕就是到楼下超市去,哪怕只是出门买个早餐。一旦宅在家里,就容易失去自制力,容易破罐子破摔:反正今天起晚了,就好好玩玩手机在床上待一天好了。每天抽点时间出个门,走出平时生活的狭窄的区域,去有烟火味的地方,容易感知自己的存在感。如果可以,就去旅游,换个地方充个电。

最后,最重要地一点,是找到生活的目标,并给自己的生活定义一个意义。熊培云在《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的序言中说道:“一个人活得好与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自我赋予意义的能力。”你不用四处寻找人生的意义,信仰也不用别人给,你可以自己定义。有了意义,生活自然而然就灵动起来。

生活从来不无聊,只是我们自己拒绝了生活的有趣。生活这个圈我们可以自己打破。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