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下佛学爱好者菩提岛原创文学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第一章

2018-09-17  本文已影响1人  红林主人

 第三十二品 应化非真分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衹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子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爱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到。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2010.3.31抄完《金刚经》)

红林悟道《金刚经》第三十二品:应化非真分

宋-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是《红林悟道-金刚经》最后一品,临近中秋佳节以此宋词作为开品语。这首词道尽了人世间的各种不如意与无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就是生活,此事至古难全。其实,明月恒常有,何须问青天。是乌云遮住了明月,不是明月有阴晴,是地球遮住了阳光,不是明月有圆缺,整首词与月无关,是心有为。

人类的情感是如些的丰富,总能将世间事物与自己的感受联系起来,以此来表达此时的心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就是这样,一切的不完美,造就了一切的不如意,为什么会这样?如果人没有悲欢离合,月没有阴晴圆缺,世界将会怎么?这样的假设,在现实中无法实现,在电影《黑客帝国》中展显过,在一个机器虚拟的没有悲欢离合的世界里,人类最后结果就是死亡,如果这是真实的,那么悲欢离合是人精神意识的需要还是人类机体存在的需要,不管怎么样,悲欢离合是现实存在的。

悲欢离合,阴晴圆缺,是事物发展的两个极端,就像生与死一样,是生命形式的两种状态,是一种不平衡不和谐的状态。如果我们处在悲与欢的中间,离与合的中间,那就是不悲不欢不离不合,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其实,这是没有状态的状态,因为在中间,不左不右,世间所有的力量在这一刻要么消失要么达到了极至的平衡。这种状态就是无为,没有开始没有结束,不生不灭,无因无缘。但,现实证明这样的状态,人们向往却不真想去过,因为我们心中还有欲望与贪婪,还有傲慢与偏见,无为的状态,是平衡的状态,是无争是自然,也就是“空”的境界。

人类社会几千年,伴随我们的就是自然的生死离别,花开花落,还有我们的悲欢离合的情感与阴晴圆缺的感慨。我不知道这样的思想意识是先天本有的,还是人类有了意识后受自然现象的影响,渐渐有了这样的情感。是受人类自身认知能力的限制,还是受“住相”心理的影响,总之,世人总感觉人类就在生与死两者之间轮回,有生有死,总也逃脱不了生死的宿命,包括自然界的所有物种都是这样。这就难免不让人产生“此事古难全”的感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