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
01
很喜欢杨绛先生在《将饮茶》中的这段话:
父亲说,没什么该不该,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我却不放心。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我喜欢文学,就学文学?爱读小说,就学小说?父亲说,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
一个人能找到自己的内心,做着自己最相宜的事情是多么珍贵又幸福!
我喜欢的,我坚持下来,我用它书写人生中暖心绚丽的一笔。那是种什么感觉呢?
是不用去过多询问缘由,不用总是直面目标的一种自在感。是给予你忙碌生活中复杂多变世界里的一味清心剂 。
然而,生活工作夹着负重量,你说柴米油盐家长里短已占人生大半,现实与理想偏离轨道,久之,理想已是幻想。我吹出一个个五彩泡泡,不敢触碰,怕她破碎,又怕她飞远。
人生不得意事那么多,做到相宜总是难,那些能够拨开云雾找到真我的人总是发着光。
02
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
我喜欢什么就去学什么,要把它变为我漫长日子里的几分之几。
于是,用喜爱来对抗未知期待里的变数,化喜爱为勇气,将它视为你的照明光,驱散灰暗地带里的诱惑、枯燥、焦虑……
内心就像被一股清澈源泉滋润着。我如果能源源不断补给这条河流,让消耗与供给均衡,我爱的,会成为日子里的主色彩吧?
那如果我的勇气被灰色力量一点一点消磨削减呢?我阻挡不了四面支流的入侵,清冽流水中混入浑浊,终是将这份喜爱弄丢了原本的模样。回不到最初,又难寻远方,是不是这份喜爱被过多理想的看待?
又或者,怕失去,我把喜爱收藏起来。不与未知相较量,不拿憧憬发动力。我可以去学一份稳定有保障的一技之长,它成为我的生存之本,喜爱便成为精神支点。
所以,只问自己的喜爱对吗?
对,又不对。
我单独说来,罗列一二三点分析,各有各的理,但综合起来再来拆解,它们就显得孤立又片面,是不客观,是唯心。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历程,你给出自己合理的说法,那就有说的下去的存在理由。这对不对,还得因人而异。
在世界这个大群体里,万物错综,你找到自己的存在方式,便从这个大网中跳脱出来。而后,你可以只问内心,做你爱好的,不从大众,找到自己的道路;也许条件不允许这样,你也可以,先安身,再立喜好。
存在即合理,即是相宜。
没有唯一答案。
03
“喜欢的就是性之所近,就是自己最相宜的。”对于此,我想说,谈个体向来不全面。我喜欢的,脱离现实,就缺乏有力保障将其延续,很难说这是最相宜。
所以,我想该是这样:找到自己最相宜的性之所近的存在生活方式,我们再来谈我最喜爱的。
当然,那些一开始就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人,拥有着自己的喜好,并长此以往,克服种种,将其坚持下来,并作为日常主色调的人,是闪闪发着光的。经受的住漫长日子的消磨,那一定是深爱。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在找寻相宜的这条路上,一定是迷茫又处处碰壁的。
在我有限的经历里,不知何是喜欢,一定要感受过才知道;我拥有着自己喜欢的,但我还没有足够强大的能力去兼顾生存与爱好;我找到了自己喜爱的,但外界诱惑,自我控制能力差,怕失去,怕喜新厌旧而不自知,或一无所有而后悔……
迷茫。因想却无法触碰而徘徊,因羡慕既定成果而不能拥有而焦虑。还有人性中的负面与正面情绪之间,现实社会与理想间的各种矛盾。
念而不得。我还未找到真我,最相宜不易得。我喜爱的又怎能够安心拥有。
那能怎么办呢?
喜爱是光,为了更近触碰到它,就得不断攀登,到达更高的地方。
你树立了美好期望,就得知行合一,就得去行动,去挑战。
哀叹,抱怨,焦虑,徘徊,你说你仿佛行走在迷雾中,你横冲直撞,废了力气,但依然徒劳无获。步入了困境之地,这就像是到了一个分水岭。
有人退缩放弃,而那些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人,拨开云雾,看见另一番天地,找到更强大的自我,看清更真的一个我,遇见更相宜的存在。
找到相宜就得去付出、突破。
如果说,“只要相爱,一切都不是阻碍相爱的两个人的问题”太过理想,那么我们为了彼此,不断提升自己,变得更为优秀,到最后就或许有足够的底气和能力来维系这段感情。
如果我现在的能力实现不了我的期望,那么把握当下,步步为营。
比如,接触更高的领域,就得点点积累,不断晋升,如学者。
比如,要想实现自己不切实际的兴趣理想,有时就得先建立稳定的物质基础,否则就是空想。
所以啊,为了得到我最喜爱的,我付出了那个努力成长不断成为更完美的我的一个人。
这样看来,我喜欢的,归恨到底倒是最相宜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