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故乡童年饮食

卖油果子糖糕

2020-11-30  本文已影响0人  名布

      凌晨上早学的路上一片漆黑,家里有条件的,能够带着家里的矿灯上路,不然,只能凭着感觉摸索着往前去的路了。我们穿越黑暗,熟练地跨过小沟,向西逐渐听到的犬吠声,是狗在每天凌晨的例行公事。从漆黑的空间中穿过之后,就会在黑暗中看见一团亮光,光就是从炸油果子和糖糕的灶台上发出来的。当着路面搭建的灶台,就是邻村卖油果子的地方,油果子就是油条。

      凌晨的黑暗和黑暗中的亮光互相推搡,卖油果子和糖糕的早就忙活了起来,炉子内的火正熊熊的燃烧着煤块,桌上油锅的左侧排着漏勺,右侧的板上的箩筐簸箕内已经填满了炸好的油果子和糖糕。两个和面、调整油锅里面鱼儿的老年人在劳动着,老头在前面调弄着油锅里的肿胀的动物,身后的老妈子也背着光,用双手制作出油条和糖糕。他们就是卖油果子和糖糕的。

      卖油果子和糖糕的在村子的砂礓路边上开了灶,还得益于那时最宽的乡村道路便是砂礓路。加上村庄极少有人出去打工,村庄里人口众多,油果子和糖糕就有处可售了。等到早上放学后,已经早有打算的小孩就会停在灶台边上,寒冷中买上一块钱的油条或糖糕带回家,能给早餐增添不少味道。虽然大部分小孩非常羡慕,但是炸油果子的老人家的孙子,却不需要花费,可以任性去吃。跟着这种留在生活中的痕迹,老人的儿孙便被烙上了印记,像一张名片一样,大人是孩子的名片,孩子就是卖油果子人家的孙子。

      随着时间被推的越来越快,早学也没有了。卖油条的就只在自己的灶台边售卖,等着两三个村庄的人到来了。一起上早学的时候,天空漆黑,在班里昏黄的白炽灯下,如果早到了几个零星的人时,就会听到一些惊恐的事情,当故事加上“奶奶亲眼见到”这一类的前缀时,就会更加真实的让人胆寒。听到这类吓人的聊天内容,老师还不在身边的时候,卖油果糖糕那路边的亮光,就成了一种安全的寄托。

      还有一种卖油果糖糕的,就是乡庄里最常见的下乡式吆喝,这是后来才出现的了。

      和大多吆喊声一样,卖油果糖糕的到了庄里,声音就会从手拿的广播里发出来。绑在自行车前把的小广播发出“油果子,糖糕,油果子,糖糕……”的声音时,总会出现一个临近的熟悉的人,要么是庄里某家小孩子的姑姑,要么就是某家小孩子的大姨。大架自行车的后座绑着一个木制的方形盒子,上面盖着白色的白杨布,白布已经沾了些油,这盒子既是货物仓,又是售卖台,里面装着油条。虽然是远近熟识的人,买卖的时候还是要拿起放在盒子里的手提秤,称量这油条的重量,之后便是一系列的寒暄和闲话,付钱和找零。

      下乡式的买油条和现做现卖不一样,最大的区别就是放在盒子里的油条已经变得湿软了,不如才出锅的油条香脆,总让人想到嫁闺女的家里收到的一箱子一箱子的彩礼,一竹篮一竹篮透着湿气和面香味的油条穿在竹签上耷拉着的样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