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当汉奸了吗?一首诗如何救他一命?
烽火照西京,朝廷乱哄哄。呵!一句虎头蛇尾的歪诗开头,今天说的是唐朝的一件趣事。
对我们现在回看历史的人来说,有趣无趣都无关紧要,但是对于唐代的大诗人王维来说,却是关系生杀大事,跟他用来写诗的那颗脑袋息息相关。应该说,他的命是他自己的一首诗保下来的,这首诗未必写得那么好,在他的几百首诗里却是最重要的!或者说,如果不是这首诗,后面那些《山居秋暝》之类的上上佳的诗作也许没有机会面世了,这对于后世的读者来说,将是多么大的损失!
本来王维在长安官当得好好的,正五品的给事中,日子过得也很逍遥。可是忽然有一天,“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安禄山反了,长安乱了阵脚,叛军兵临城下。唐明皇李隆基和他儿子撒丫子跑了,根本没敢声张,一大批官员第二天全傻了。王维呢?《旧唐书》说他是“扈从不及,为贼所得。”意思是那这么个级别的官员皇上根本就没打招呼,所以还没反应过来呢,安禄山的人马已经把刀架在脖子上了。
后来,好不容易把叛军打跑了,重新回到京城的唐肃宗李亨屁股还没有坐热乎,就磨快了刀子准备追究一大帮子官员的责任。因为这些官员从了安禄山,曾经当过伪官!他也不想想,你倒是跑得快,这些官员也得来得及跑呀!
什么来不及?杜甫不就抽冷子跑了吗?什么跑不了?你们可以死嘛,“君忧臣辱,君辱臣死”是怎么说的?
再说了,《唐律疏议·贼盗律》在那儿明摆着,总第251条中有明确规定:“诸谋叛者,绞。已上道者斩,谓协同谋计乃坐,被驱率者非。”
于是那些当过伪官的人被分为六等定罪,最重的是达奚珣等18人,脑袋被摘了;次一等的陈希烈等7人侥幸保了个全尸,在大理寺里上吊;还有第三等的在京兆府门前打屁股,杖一百下,估计不死也得是残了;还有第四、五、六等的,或流或贬。
但独独王维,不仅保住了性命,也没有挨打流放,他原来正五品上的给事中被降职为正五品下的太子中允,只是官降一阶而已。这就不能不说是劫后余生又逃过一劫了!王维不胜惊喜,马上写了一份《谢除太子中允表》表达自己的感激心情,“臣得奉佛报恩,自宽不死之痛,谨诣银台门冒死陈请以闻。无任惶恐战越之至。”
按说王维从贼这个事儿,最重的是死刑,斩首和绞;轻一点,也是流放。那王维侥天之幸的秘密是什么?
就是因为这样一首诗,诗文如下: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再朝天?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28字的诗倒有长达39字的题目——《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意思是自己还在被关押的时候,裴迪来看望他,听说安禄山等人在凝碧池上玩乐,他当即口占一绝,表达了自己无比悲愤的心情。
“万户伤心生野烟”,这一句说饱受安史之乱折磨的千千万万老百姓,无家可归,只能在野地里生火做饭,苟延残喘;第二句“百僚何日再朝天”,就是这句正面表达了王维当时的思想一心向着唐朝。和我一样遭到囚禁的百官同事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朝见我大唐天子呢?“秋槐叶落空宫里”,秋天的槐叶飘落在空旷无人的皇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宫中的凝碧池边,安禄山正在欣赏管弦之乐,吃喝玩乐。
这时候就出来了一个问题,谁知道你这首诗是你当时在安禄山的魔爪下写的呢?谁能给你证明?
呵呵!这倒不用别人证明,肃宗李亨自己就能证明。
当时,王维写了这首诗,让自己的好朋友裴迪背下来,裴迪只是个连安禄山都看不上的小官,他如何能把诗呈送到皇帝面前呢?中间还有关节,就是已经为朝廷立了大功的王维的弟弟王缙,他当时任太原少尹兼任宪部侍郎,后来因为平叛有功升了官,被召到皇帝身边,当上了国子祭酒,于是王维的这首诗在那个时候已经传诵到了李亨的耳朵里,那一句“百僚何日再朝天”,让唐肃宗李亨也不能不为之感动。
这算是为后来王维埋下了一个最好的伏笔。这首诗足以证明王维是“被驱率者”,小小责罚一下也就涉险过关了。
当然,王缙还是付出了一点代价,他是以自请降职来免除对于哥哥的惩罚的。这在唐朝的法律里也有明文规定,是准许的,最终唐肃宗李亨首肯,王缙由从三品的国子祭酒降级,贬出京城,去当蜀州刺史,但最理想的结果看到了,哥哥王维平安落地。
太史叨叨令认为还有一个隐约的原因,王维诗名太盛,大概皇上还是爱才的,这样的举动也足以收买天下读书人之心。
这样的兄弟感情让人感动。天道好还,王维六十一岁那年春天,王缙还一直在遥远的蜀州刺史的任上,王维给皇上专门上了一个《责躬荐弟表》,请求皇上“尽削己官,放归田里,使缙得还京师”。
741年的5月4日,王缙终于回京,当了左散骑常侍,王维特上谢恩状。7月,王维卒,葬於辋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