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明月几时有》:留白的战争

2017-09-29  本文已影响40人  婧雅

 电影的开头,梁家辉饰演的老人阿彬在讲述,随后时空倒回到1942年的香港。

 彼时,大批的文人学者身处香港,准备撤离。这一次大撤离其实涉及众多,总共有八百人。但电影只聚焦了其中的一位,沈雁冰,即茅盾先生。 

周迅饰演房东的女儿方兰,和霍建华饰演的李锦荣是一对金童玉女,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却由于时势,李锦荣不得不“离开”,使得方兰痛心失望之余,对这段爱情也暗自报了“终结”的态度。

彭于晏饰演的刘黑仔行事果决、头脑聪明,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生性乐观不

羁,执行任务置生死于度外,也是日本人悬赏1000大洋要捉拿的死敌。

刘黑仔奉命转移茅盾的时候认识了兰,他拜托她将茅盾带到避风塘口,就是这个契机,让刘初识了兰非同一般女子的镇定,转移顺利完成后。他找到她,问她要不要加入地下组织。

从此,兰的生命由一个懵懂天真的少女,转变到了另一个阶段。

此后,八千里路云和月。兰默默践行着一个革命者抗日救亡的使命,表面风光的李锦荣朝夕与日本人应对周旋,外表奔放不羁的刘黑仔继续续写他的传奇。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创作者,拿着同一个故事,也最终会呈现出完全截然不同的结果。

我从未见过有如此留白的战争片。

如果说是战争片有些过于大和牵强,那至少可以把电影归类为抗日题材。

不管怎么说,抗日也好,战争也罢,好像都和留白、写意这种事扯不上关系,但许鞍华偏偏要这样做,并且做的没有丝毫违和感。

国产片有一个问题,就是里面的人往往不太像人,而像机器。事件越大,人的气息就越弱,到最后,变成了一堆已经设定的足够好的零部件在演戏,只是把事说完了,完全看不见人在哪里。

而这部电影,显然是和人有关的。

有点像陆川的《南京南京》,以战争为背景,勾勒众生。但《南京》的笔法显然是写实沉痛的,而许鞍华的《明月几时有》却偏偏要在残酷中安放一丝平静、美好。

我一直都很喜欢许鞍华处理人物关系的手段,她好像总是有办法,不急不徐,让两个人遇见、擦肩、诀别、甚至是面临生离死别。

人和人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呢?在许鞍华的电影里,它永远不是熟络亲切的让人觉得可疑,也不是山长水阔,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那般疏离和隔绝。

就像电影中常常出现的空镜:远山、烟树、静水、一船。

好像一切都言明了,又什么也没有说。

她还是个天真烂漫的少女时,曾当面大声朗读过茅盾先生的文章,后来,她护送他到避风塘,临别之时,他送给她一本题字的《茅盾文集》;

她只知道自己是不能够像表姐一样安分地嫁人、为了不给人添麻烦而度过一生,只是未来是什么她还看不清楚,这时是刘黑仔跳到她面前,拿着两个眉豆馃子,问她要不要加入组织;

母亲被捕,她悬着一颗心在岸边等到暮色将至,万万没想到等来了李锦荣,他刚一上岸,她就抱住了他,一切的误解与隔阂,烟消云散。

有过那样一个让自己崇拜的精神导师,有过一个对她如此忠诚信赖的同袍,有过一个讳莫如深的爱人。

这样,人的一生好像就也圆满了。

明月几时有,何日待团圆。

就算世间还有太多注定无法述说的,太多的无常和聚散,只要天上还有一轮明月在,有些东西就好像永远都不会离散。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