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行讷言万石君

2019-05-13  本文已影响0人  山中打柴人

现代人,一般都喜欢那种特别能说会道之人,尤其是那种善于和别人用言语进行辩论的人,事实上,在某些国家,这样的人不光被人喜欢,而且也确确实实因为这项技能而为他们自身获得了相当丰厚的利益,譬如当代很多西方国家的官员候选人,与其说是政客,不如说是演说家,他们每个人也都是凭借自己在演说方面的才华从而让选民把票投给他们,当然,笔者在这里无意说他们的好坏,只是形容一种生活方式。

毕竟,笔者其实也喜欢这样的人,但很遗憾,笔者却不是这样的人,相反,笔者是一个极为不善于用声音和言语表达自己的一个人,说白了,笔者也是一个讷于言之人。所以,偶然间在《汉书》中看到的关于万石君的故事,仿佛也看到了那些千千万万不善于表达自己而苦苦挣扎的可怜人们。当然,万石君的故事,也的确要强于很多人,毕竟,他是真正遇到了自己的知己。

其实,万石君虽然指的是一个人,但在事实上,它是因为五个人才有这个名号的。

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奋为万石君。《汉书·万石君传》

如上述记载,万石君是汉代初期人,而万石君的名号,也是因为汉朝第四位皇帝汉景帝的评价而得来的。万石君本姓石,所以人常称其为石君,其与四子在汉景帝年间皆为俸禄两千石的官员,所以,五人便是一万石,一门五重臣,遂被汉景帝夸赞,由此,世人也皆以其为万石君而称之。故而,真实的万石君的来源,便就是这样。

的确,表面上看万石君一家显赫无比,官运亨通,但在事实上,比较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万石君其人其实并不是如何有才华之人,其子孙也一样,所以,虽然在历史上的那个时期很显赫,但其于历史的价值并无多少贡献,所以也很少被人记住,但,史书却偏偏要记载他和他的家族的传奇,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如《汉书》中对于他的评价:

仲尼有言“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其万石君、建陵侯、塞侯、张叔之谓与?是以其教不肃而成,不严而治。

这里之所以在评价时说了很多人的人名,就是因为《汉书》在记录万石君的历史时,还一同将很多人都并在一起记录了,但笔者在这里就只取万石君的故事。所以,我们也能看出,万石君能被记录的最大原因,就是其做到了古人所认同的一种很好的做事品质,即,讷于言而敏于行。

但关于这点,或许现代人是很不赞同的,觉得这太装,但笔者并无意评价其好坏,这里也只讨论关于万石君的故事。

万石君石奋,其父赵人也。赵亡,徙温。高祖东击项籍,过河内,时奋年十五,为小吏,侍高祖。高祖与语,爱其恭敬,问曰:“若何有?”对曰:“有母,不幸失明。家贫。有姊,能鼓瑟。”高祖曰:“若能从我乎?”曰:“愿尽力。”于是高祖召其姊为美人,以奋为中涓,受书谒。徙其家长安中戚里,以姊为美人故也。《汉书·万石君传》

万石君姓石名奋,其父为战国时期赵国人,当赵国被灭之后,其父便带着家人来到了温地。至于这温地到底为何地,史书上没有详细记载,所以也就只能确定个大概范围在现今的河南地区。而接下来的记载则是,汉高祖刘邦东击项羽之时,途径河内郡,应该是偶遇石奋,觉得其人很特别,其便将当时年仅十五岁的石奋收为了近侍,让其一直跟在自己的身边。

汉高祖刘邦何许人也,自然不是那种一时兴起之人,其自然是感觉石奋此人也算是个可造之材,便与之交谈。高祖问石奋说:“你还有其他人吗?”石奋回答道:“家中有母亲,奈何双眼失明,再有一位姐姐,擅长音律,能鼓瑟。”高祖便道:“那你能否帮助于我呢?”石奋也是聪明之人,便回答:“我愿尽力帮助陛下。”而后,刘邦便将其姐姐招纳宫中为妃子,同时并以石奋为中涓。

至于这个中涓到底是何官职,其实笔者也不太明白,按很多人的解释说是宦官一类的职务,但是,从后期石奋的发展来看,此官职绝对不是宦官,但,如果不是宦官,那还能什么呢?笔者想不通这点,便自认为中涓这个官职,最大的作用就是帮助刘邦处理一些私密且紧要的事情,所以,要想成为担任这个职务,能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还是这个人是否忠诚。所以再看刘邦为何要那么多次试探石奋,而且到最后还要将其姐姐纳入宫中,其实,这做的一切都是因为刘邦要让石奋彻底成为自己的亲信之人,也要让其绝对没有背叛自己的可能。正如刘备在纳了石奋的姐姐之后,将石奋留在自己的身边后,还要将其老母搬到都城长安皇宫周围照顾。

是,的确,中戚里这个地方就是安排那些皇亲国戚居住的地方,但问题是,别的皇亲国戚也没见史书中记载这个地方,偏偏是在记录石奋的时候记录这个地方,言外之意很明显。虽然史书中也补了一刀,说是石奋之所以能被刘邦看中,石奋的母亲之所以能搬到那个地方居住,都是因为石奋的姐姐嫁入宫中的缘故。

然而,再让我们回头来看,真正的决定权其实是在石奋手里,正是石奋对刘邦说自己还有个姐姐,然后才有了之后的故事,所以在事实上,问题的关键还是在石奋手中。

那么,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来了,石奋此人到底为何会如此被刘邦看中呢?

大家不知道,其实笔者也不知道,因为史书中关于石奋的记录虽然很多,但其实大多是华而不实的内容,准确的说,没有真正说到点子上。不过,说到底,关于石奋此人最大的特性,正如笔者开始时说的,其人敏于行而讷于言,所以,根据其这个特性,那么基本上就可以判断出石奋于刘邦的最大价值就在于,石奋此人不仅忠而且还能守住自己的嘴,而这,恰恰是刘邦这位一代雄主最需要的一个人物。

奋积功劳,孝文时官至太中大夫。无文学,恭谨,举无与比。东阳侯张相如为太子太傅,免。选可为傅者,皆推奋为太子太傅。及孝景即位,以奋为九卿。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奋长子建,次甲,次乙,次庆,皆以驯行孝谨,官至二千石。于是景帝曰:“石君及四子皆二千石,人臣尊宠乃举集其门。”凡号奋为万石君。《汉书·万石君传》

正如史书所记载,虽然在大概上说出了石奋是因何而升官的,但,还是一种很模糊的说法。譬如这句“积功劳”,请问,是什么样的功劳?是积累了多久的功劳?才能让一个并无多少文学才干的小人物竟然在汉文帝年间一举成为了秩比千石的太中大夫,是,太中大夫的确还算不上什么很多现人印象中的大官,但是太中大夫却是当时朝廷内掌握舆论的关键之人,由此也能看出石奋的特殊之处。

而后,正如史书中给其的定义,论文学才干就是一个字,无。但是,论恭谨,却是绝世无双,正如史书中的这句“举无与比”,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石奋所为于汉代历代皇帝的重要意义。而当东阳侯张相如的太子太傅一职被免之后,朝内众臣在选取新的太子太傅之时,居然是如同约定好般齐刷刷的都指向了石奋,而当再到汉景帝之时,石奋便正式入列九卿之一,成为了朝内的真正重臣。

然而,在此时,史书的记录却再一次进行了一种很奇怪的描述:“迫近,惮之,徙奋为诸侯相。”什么迫近?谁迫近了?难道是因为石奋的官职越来越高从而影响到了皇帝了吗?然后才会有皇帝忌惮石奋,便将其调任出为诸侯国的国相,可问题是,当时的石奋虽然贵为九卿,然也绝不是真正的朝内能说一不二的大臣啊?怎么就能迫近皇帝呢?而如果不是迫近的皇帝,那么还有谁能有这么大的能量,直接将石奋调任出去呢?而众所周知,汉文帝汉景帝都是明君,但也绝对是乾罡独断之人,怎么可能允许别人将石奋调任出去呢?所以,归根到底,或许还真是笔者的那个猜测,虽然此时的石奋只是九卿之一,但是其的特殊身份也决定了其对于历代皇帝都具有极其特殊的影响力。

正如史书中接下来的那个记载,也如笔者在全文开始时引用的那段话,万石君因为一门五为两千石的重臣而扬名天下,而被汉景帝都不由得不赞叹道人臣尊宠至极啊。所以,如果说汉景帝是想真的处理石奋的话,那么就绝对不会说这样的话,更不会允许出现这种一门五位大臣的奇特现象出现。故而,准确的说,史书中在这里的记载是有矛盾的,如果说汉景帝是真正的忌惮石奋,那就不会有后来的这种一门五大臣的现象,但是如果汉景帝不是忌惮石奋,那么,就又解释不了史书中的记载。

故而,只能说,真实的历史,早已经消逝了,而流传下来的,也只是这些残存的表面,而石奋于后来的汉代诸君来说,或许就是一个想用必须用却又是一个用到最后甚至都不敢用的这么一个臣子。所以史书在记载其时,也会有如此的复杂和矛盾。

建元二年,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获罪皇太后。太后以为儒者文多质少,今万石君家不言而躬行,乃以长子建为郎中令,少子庆为内史。《汉书·万石君传》

汉武帝建元二年,说实话,这石奋真是太能活了,都到汉武帝时期了,居然还在朝为官,如果从汉高祖刘邦算起再到汉惠帝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石奋真可谓是五朝老臣啊。

而从当年发生的一件政治事变中也可以看出,郎中令王臧以文学而获罪于皇太后,其实,王臧就是汉武帝刚刚即位不久与皇太后势力进行斗争的一个牺牲品罢了,然而,当王臧被免之后,皇太后却又是以石奋其人敏于行而讷于言夸赞,并大力启用石奋的家人,如其长子建就任九卿之一的郎中令,其少子庆就任朝内仅次于丞相一职的内史。

由此,如果我们认真看来,石奋应该是皇太后那边的人,所以石奋的家人才会被大力启用,然而事实上就是,到汉武帝真正执政时期,石奋少子石庆居然还一度就任帝国丞相,统领百官。至此,或许不用笔者说,大家都能看出石奋此人及其家族对于整个汉庭的重大影响力。

当然,笔者不是在此故意放什么阴谋论之类的,很多人也会说历史已经为石奋定性了,史书中也以其为人敏于行而讷于言夸之,其能够有所成就就是因为石奋此人的这个属性。但笔者想问?是,石奋确实是这样的人,史书中也是这样定性的,但是,问题就在于,一门五重臣这事,尤其是汉初,基本上是仅此一例,即使是后世的那些四世三公的家族,也是一代完了一代,而不是同时如井喷式的爆发,所以,你说笔者故意说那些是为了吸引人找噱头,但事实上石奋的故事确实疑点很多。

没错,史书中也的确用大篇幅记载了石奋为人的谨慎和恭谨,说实话,如果不是读完整个故事,你都看不出那居然是一个豪门大族的掌控者干的事?而其子孙自然也在其的严酷管教之下,个个都是恭谨异常。

万石君元朔五年卒,建器泣哀思,杖乃能行。岁余,建亦死。诸子孙咸孝,然建最甚,甚于万石君。《汉书·万石君传》

终于,在汉武帝元朔五年,也就是公元前124年,这位活了足足一百零四岁的长寿老人,再历经五位君主之后,溘然逝去。

但石奋不会想到,他们石氏一族的巅峰,却并没有因为他这位领头人死去而衰落,反而是随着其子石庆就任丞相之后,石氏一族才真正迎来了全面的繁荣。

庆方为丞相时,诸子孙为小吏至二千石者十三人。《汉书·万石君传》

而以上,便是石奋与其所开创的石氏家族的辉煌,历经百余年而不衰,在一个朝廷之内子孙屡次担任显要职务,却无人质疑,而史书中给其的解释却是区区的恭谨二字,而再说的详细一点,便是敏行讷言四字。

然,究竟历史如何,我们已经无法探究,但是,我们却能肯定的是,正如笔者说了那么多也不是为了完全推翻历史,而是想要从历史中再深挖出一些东西来,但,事实上就是笔者并没有挖出多少来。

而到最后,若说笔者非要给石奋的一辈子的定性的话,其实,还就是那四个字:敏行讷言。

很多人只看到了石奋的各种奇遇和好运,以及笔者猜测的那些虚幻东西,但,如果说到本质上,还是要夸一夸史书给石奋的那个定性,其实,笔者也从未是要推翻那个定性,毕竟,石奋是在真正意义上做到了什么叫做从一而终,而其一辈子的谨慎,却也的确为其换来了一个荣耀无比的一生和一个显贵百年的家族。

最后的最后,对于石奋,对于那千万不善言而善行的人,笔者也只能说:

敏行讷言,知易行难,若人能真如此,便定为一世之豪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