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去瞻仰先贤,有何内在目的?
近水楼台,得了回月。
几十公里的车程,我顺便去参观了阳明文化园。
得罪奸臣宦官,被贬至贵州龙场,是阳明先生人生中一段较为憋屈的经历。
按那时落后的交通能力,贵州地区蜿蜒如蛇的山路来看,被贬到这种地方,相当于判了半个死刑——很多人会死于半路的颠沛流离。
不过,这段阳明先生的人生低谷之旅,倒是给后世地方拉动了宝贵的旅游gdp。
来这的游人,神色各异,各有所求。
我回想起,小学时,老师带着我们念“知行合一”,初中时,才勉强在教科书上翻到了王阳明的事迹。
知行合一,这可被我们地方列为城市精神,编入耳熟能详的口号。
不过,在意这句话深意的人有几许,不敢揣度。我只能推断,在乎这句话带来经济创收的人,多如牛毛。
阳明先生他老人家不在龙场悟道还好,一悟道,好像这地方就了不得了,几间破茅屋都变成金碧辉煌的天阙了。
要不是被作为文物保护,这地方可得乱一阵,估计连地上的土块都得被撬一层带走。
毕竟,这是悟道者常年踩踏的土地,已经有“灵性”了,可跟一般的泥土不一样,不管是内服还是外用,少则益寿延年,大胆点怕不是可以直接羽化登仙。
特别是阳明先生在后山上读书静坐的洞穴,更是被提了不同时代的游历记录,最早的才到民国时期。
仿佛在这与众不同的破窑洞里留下自己的印记,就能文章通达,金榜题名了。
我姐摇摇头。可惜了,这里管理的人不懂宣传,但凡花点钱请些无良媒体,编几篇学子瞻仰阳明洞府后高中名校的故事,那这个地方的香火必定络绎不绝。
你不看最近的电影《学爸》里说的那样,像我们这种嗷嗷待割的家长韭菜多得很,不好好利用起来,真是浪费了自然资源。
保守了,还是太保守了。
我点点头。那的确,现在很多学子考前被父母带去寺庙烧香祈愿,各大神佛挨着拜一轮,香都要烧最大最贵的。
太小了,格局实在是太小了。
去寺庙祈愿,再把头磕破了,充其量也就只有佛门的加持。
人家阳明先生,那是儒释道三家的集大成者,祖上还是状元,活生生悟道的典范,来这里祈愿学业,那不得是三家加持力齐聚一堂,群英荟萃?
来拜阳明先生,获得的学业加持力,其投资回报期望是烧香拜佛的三倍以上。
这点数学能力都没有,怎么能带出优秀的学霸子女?
有些家长真是不上进,子女卷,自己也得跟着卷,才能称得上真努力呀。千万不能在加持力这方面,让子女输在起跑线上。
说到这些,我不禁回想起历史上,各大学派、教派之间,那些无休止、无底线的明争暗斗。
大多数时候,人们宁愿为了争夺圣贤死后的一片指甲盖,打得头破血流,民不聊生,也不愿意各自在家,好好翻开圣贤留下的经典,哪怕照里面的一句话,好好当一回人。
挺好的,也许这就是实用主义。
国土之外,巴以还在持续冲突,血流成河。
他们的阿拉和上帝,好像又去度假了。
可能这都要怪某些西方人一周只上四天班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5457841/c387d64e9c703d3a.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