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耘心解之十二:依孝做礼达诸民
《中庸》原文-第十八章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中庸》耘心解之十二:依孝做礼达诸民耘心解读:
本章承上一章节舜之大孝大德可得名位、天下之后,再以周王室为例,进一步阐述以孝齐家,进而推孝于民,普天同德的治国境界。即齐其家者而后国治。
本章又再一次明确,中庸之道,之于个人、之于家庭,就是孝道,是齐家之道。
一个人,最大的成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就是像文王那样,上有父志父业可继,下有子志子业来承。前有所承,后有所继,不断发展壮大,家族家脉方可延续不断,这是一个家族长盛不衰、子孙兴旺的重要前提。做为一个生命的存在,对其族类,这是最大的意义了。想想那些缔造了商业帝国的臣商富贾们,若无子可继其志业,是怎样的一种人生缺憾啊!
《中庸》耘心解之十二:依孝做礼达诸民周武王,不就是继承了太王、王季、文王三代的志业,虽武力统一了天下,但其家族历代的仁德没有放弃,其为人子孙的孝德没有放弃,因此,才能尊为天子,富有四海,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而周公,更是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其周家历代先辈们的仁德,以孝为礼,把孝德转化成可依循可操作的礼仪、仪式,从而推广到诸候、大夫、士,以及天下庶民。而依孝做礼的重要表现形式,就是葬与祭,即葬礼与祭礼。试问有谁能不重视缔造自己生命之人的离逝呢?这是人之本性大道啊!
于是,周公化孝为礼,由其自家之仁德孝道,以礼义、仪式、规则的方式,推广至天下万民,从而,一家齐,而万民齐,一家兴,而万民兴,一家孝,而万民孝,一家仁德,而万民仁德。
这就是儒家极为理想的治国之道。
做为当政者、治国者,首先一定是修身的典范,一定是中庸的典范,一定是孝德的典范。若让百姓有礼有德,那作为当政者,你就得自身先为万民活出一个有礼有德的典范来。这正是中国几千年来“家国天下”的思想根源:家国同源,家国同理,家国同礼,家国同德。
《中庸》耘心解之十二:依孝做礼达诸民然而,实事上,儒家的这一治国理想总是碰壁,总是破灭,因为儒家的孝、德、礼,斗不过当政者的利益之争、贪婪之恶。只能做提醒,做勉励,做方向。当人们有一天无路可走的时候,回头看一看儒家,冰冷的现实中,还能看到一轮带有暖意的残阳。
但无论如何,儒家还是给我们今天留下了极为重要的遗产:几乎所有的当政者,都会展示一幅仁德礼孝的面目,而没有以冷酷、残暴赤祼祼地对待万民,给百姓些许安慰,些许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