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平行的国土新疆三史孤鸿阁

《平行的国土:民国新疆风云》19 重燃战火

2017-03-01  本文已影响99人  edbe50528d80

1942至1943年,苏联势力虽然由于盛世才反苏反共加之本国战争的困难而暂时退出新疆,但是苏联十分清楚新疆对自己的重要作用,因此当二战转向对苏联有利的时候,苏联又在考虑重新控制新疆。不同的是,苏联此时已经从控制新疆政府首脑转变到支持新疆非汉民族反抗中央政府,并以此取得斗争的胜利,从而实现重新控制新疆的目的。自1943年夏天始,新疆各地陆续出现了反抗盛世才的组织,许多组织的背后都有苏联的身影。苏联为他们提供武器弹药,培训武装人员。

这不,就在吴忠信宣抚地方和敦睦邦交搞的如火如荼的时候,在伊犁发动了更大规模的武装暴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武装暴动虽于1944年11月7日发生,但早在苏俄红八团撤出新疆之时就已经注定要发生了的。苏俄驻扎新疆的红军第八团于1943年从新疆撤军,开抵霍尔果斯后,部分滞留并未西去,经过伊犁边卡时,将该部队的武器悉数藏匿于民间,以为日后采取武装行动所用。

苏俄还允许在中亚阿拉木图成立一个“新疆突厥民族解放委员会”;同样是在在苏联驻伊宁领事馆的支持和帮助下,“伊宁解放组织”于1944年4月9日成立,并迅速成为当时在新疆最大、最有影响的地下组织。“伊宁解放组织”派遣阿巴索夫去苏联,组建了一支近百人的游击队。

1944年10月30日,“伊宁解放组织”派遣阿巴索夫去苏联,洽谈购买军火事宜。

11月4日,“伊宁解放组织”根据苏联驻伊宁领事馆的情报和建议,趁伊宁驻军的主力部队调往巩哈县的机会,守城的1500多名军警驻扎又比较分散的实际情况,决定在伊宁举行暴动,同时派人与巩哈游击队取得联系。阿巴索夫偕同苏联军官亚历山得洛夫率领一支全副武装的队伍从苏联经霍尔果斯口岸潜入伊宁,会同“伊宁解放组织”组成了以亚历山得洛夫为首的军事指挥部,并“决定在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胜利37周年时,举行全城暴动”。

伊宁城

11月7日,伊宁暴动发生。此时距离蒋介石得意洋洋写下“新疆行政与主权完全收复矣”日记才刚刚过去几个月。

暴动发动后,苏俄派出军队直接参与战斗,解放后担任新疆省主席的赛福鼎回忆录中记载:

苏联派出军官彼得.罗曼诺维奇率领60余人,携带着两吨炸药,两挺机枪和一门迫击炮,从霍城县的艾因塔勒入境,经巴彦岱迂回至伊宁城下,直接参与指挥战斗,并率先攻入城内,控制女子中学大楼,用火力封锁了专员公署,攻下警察局。

11月9日,伊宁驻军负责人曹日灵电告新疆军事主官朱绍良内有:“名为剿匪,实为国际战争”、“市区土匪全为归化人及塔塔尔族,以其领事馆作根据地,所获武器系苏联制造”。

11月 10日,伊宁全城被攻占,守军残部及汉族官员、平民约8000人撤至城郊机场及艾林巴克、鬼王庙两处高地,等待救援。

短短三日,苏联支持的暴动部队就将中国军队赶出了伊宁城区,取得了初步的军事胜利,1944年11月12日,“东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国”临时政府在伊宁成立。

东突厥斯坦也叫东土耳其斯坦,这一名称是十九世纪西方列强在中亚地区进行扩张活动时候产生的。西方列强将中亚及新疆地区统称为“土耳其斯坦”,并以泽拉夫善河为界,以西地区为“西土耳其斯坦”,以东为“东土耳其斯坦”。(注:“突厥”与“土耳其”是一个词汇汉语的两种翻译(两种音译)。不过汉字有表意功能,当我们说成“突厥”时多半是指一个族群,而说成“土耳其”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

临时政府推选艾力汗.吐烈为主席,阿奇木伯克(艾肯木拜克和加)副主席。艾力汗·吐烈,1885生于俄国中亚,乌孜别克族,时年六十,是个宗教活动家,原为安集延的大阿訇。曾经在沙特阿拉伯,布哈拉学习经文和医学,是个狂热的泛伊斯兰主义者和泛突厥主义者。

泛伊斯兰主义,是近现代伊斯兰教社会思潮与社会运动之一,亦称大伊斯兰主义。强调全世界信奉伊斯兰教的各族人民有共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共同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应团结起来,捍卫、复兴伊斯兰信仰,主张伊斯兰不仅仅是宗教信仰,而且是一套政治体制的意识形态。

19世纪下半叶,西亚、北非、南亚和东南亚的伊斯兰国家大部分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而昔日强极一时穆斯林大帝国——奥斯曼帝国(1299~1922),在西方列强的打击下亦日趋没落,泛伊斯兰主义应运而生。

泛伊斯兰主义的创始人为哲马鲁丁·阿富汗尼(1839~1897),他曾目睹过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侵略暴行,亲身感受到各国穆斯林人民在西方列强奴役下贫困、愚昧、落后的处境,从而萌生出统一伊斯兰世界、共同反抗基督教欧洲进攻的思想。1857年,阿富汗尼开始在麦加朝觐者中间宣传“伊斯兰世界大联盟”思想,并在麦加成立了名为“温姆·古拉”(Ummal-Qura)的泛伊斯兰会社,还创办了同名刊物。他认为,政治分裂是伊斯兰教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出路在于实行宗教改革,包括重新解释以经、训为基础的基本教义,重建各项宗教制度,复兴伊斯兰教法,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潮流。为此,首先需要实现伊斯兰世界的政治统一,在一个统一的哈里发的领导下进行宗教改革和社会改革。

泛伊斯兰主义是穆斯林为自己的独立和生存寻求出路所作的政治选择之一,带有浓重的神权色彩,与世俗国家格格不入,往往受到世俗国家政权的打击。

泛突厥主义,又称大突厥主义。19世纪末,沙皇俄国强制推行泛斯拉夫主义,俄国境内说突厥语的各民族感到了危机。出生于克里米亚的鞑靼人伊斯马依勒.普林斯基(1815-1914)有“泛突厥主义之父”的称号,是俄国泛突厥运动的终生思想鼓动家。他于19世纪80年代先后创办过《土库曼报》和《译文报》,宣扬泛突厥主义。普林斯基主张:俄罗斯的穆斯林应当在语言、思想、行动上联合起来,突厥语民族应当成为一个统一的突厥民族,主张所有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联成一体,组成一个统一的大突厥帝国。

对突厥文化的认同促进了中亚说突厥语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合作,泛突厥主义在中亚地区的广泛传播。泛突厥主义先在俄国克里米亚、伏尔加河沿岸、阿塞拜疆的鞑靼人中找到适宜生长的沃土,而后扩展到中亚的乌孜别克人、土库曼人、吉尔吉斯——哈萨克人和其他操突厥语族语言的民族。当传播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后,立即受到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欢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试图以此为工具恢复昔日强大的奥斯曼帝国。

泛突厥主义产生于沙俄,危及沙俄的领土完整,受到沙俄的严厉打击。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坚决打击中亚双泛主义性质的“巴斯马奇”运动,伽思普林斯基、阿克楚拉等泛突厥主义领袖人物被迫逃亡土耳其,从此,土耳其成为泛突厥主义思潮的大本营。泛突厥主义的核心国家转为土耳其,直至现在。

土耳其青年党人孜牙.乔加勒甫(1876--1924)所著的《突厥主义原理》是一本了解泛突厥主义的代表作。在书中,乔加勒甫说:

“突厥主义意为发扬光大突厥民族。”“民族不是种族、血亲、地理环境、政治和意志等的集团,而是一个由分享共同语言、宗教、道德、美学,也就是说受同样教育的许多人组成的团体。”“惟一的结论是承认那些自称‘我是突厥’的人为突厥人”。

孜牙.乔加勒甫进一步补充说:

“突厥主义的远期理想是‘土兰’……‘土兰’意为Tur,即突厥的后代”,“土兰是所有突厥人的伟大祖国,它过去是个事实,将来也会成为事实”,“将一亿突厥人联合成一个民族是突厥的极大愿望”。

1924年,艾力汗·吐烈在苏俄境内鼓吹泛伊斯兰主义,建立泛伊斯兰主义组织“木合代斯”,被苏联安全部门逮捕。1927年潜逃到新疆,以传教和行医为生,定居伊宁,继续传播泛伊斯兰主义和泛突厥主义,1937年被盛世才政府逮捕,1941年出狱回到伊宁,在伊宁拜图拉大清真寺当阿訇,继续从事宗教活动。

艾力汗·吐烈巨大的宗教影响力被苏俄看中,“伊宁解放组织”成立的“地下革命军事司令部” 以艾力汗•吐烈为首。武装暴动成功后,艾力汗•吐烈即被苏俄操纵选为临时政府主席。(未完待续)


18  重归中央

《平行的国土:民国新疆风云》目录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