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位女银行家张幼仪,感谢徐志摩当年的离婚之恩
你体验过被厌恶,甚至被抛弃的滋味吗?
一.媒妁之约,受之父母
1915年,浙江硖石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隆重婚礼,新娘的嫁妆多到一节火车箱都塞不下,嫁妆送到的那一天,整个镇子都沸腾了,场面好不热闹。
新娘是名门闺秀张幼仪,出生于1900年。张家政治底蕴和经济实力都很强劲,爷爷是清朝的命官,父亲是远近闻名的医生。
从小张幼仪就没有受过什么苦,1912年偶然的机会让她有幸到苏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上学,然而在那样的年代,即使女子读了书也没有什么用,什么事情都还是得接受父母的安排。
15岁就被说了一门亲事,对方是硖石首富家的独子徐志摩。可是,徐志摩并不开心,看到张幼仪的照片的时候,他嘴角向下一瞥,用嫌弃的口吻说:“乡下土bao子!”
知道父母之命不可违背,所以徐志摩就像完成任务一样接受了。而另一边的张幼仪从家人口中得知未来的夫君才华横溢,不同凡响,非常高兴甚至没有一点反抗就同意了。
二.结婚的欢喜结成冰霜
嫁入徐家之后,张幼仪从一个女学生变成了一个传统的媳妇。她的传统获得了公婆的赞赏,然而徐志摩对她却是百般挑剔。
她的沉稳踏实,在徐志摩眼中变成了呆板无趣,徐志摩逢人就说张幼仪土,各种鄙视。不是冷漠就是无视,宁愿和家里的佣人说话,也不会和妻子交流半句。
看起来的门当户对,实际却是生活在两个平行世界的人,一个传统,一个新潮。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而是近在眼前,却无话可说。
徐志摩在新思想的冲击下,对包办婚姻有一种抵触的态度,他向往的是灵魂契合,文艺浪漫的婚姻;而张幼仪墨守成规,沉默寡言,她依照母亲的告诫,在婆家只能说“是”,不能说“不”。
1918年有了儿子之后,徐志摩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传宗接代的任务,甩手就跑去了美国留学。
还好张幼仪性格非常贤良,她还是继续孝顺公婆,一个人,照顾全家。结婚四年,他们在一起的日子,也仅仅只有四个月。
1920年,本来在美国的徐志摩突然放弃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的机会,跑到英国(为了追随罗素学习,但当时罗素并不在英国)。这一年冬天,徐志摩写信请求父母允许张幼仪到英国照顾他的生活。
三.一纸离婚协议书,她才幡然醒悟
张幼仪坐船到马赛港时,一眼就认出了徐志摩,因为在接站的人群里,只有自己的丈夫面露不悦。两人在沙士顿住下后,不久张幼仪就怀孕了。
而此时的徐志摩因林徽因而心烦意乱,无暇顾及张幼仪,黑着脸对张幼仪说:“赶快打掉。”那年月打胎是危险的,张幼仪说:“可是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了!”
徐志摩冷冰冰地说:“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
并且要求马上离婚,见张幼仪不答应,之后就一走了之,将张幼仪一个人撇在了沙士顿,张幼仪当时挺着个大肚子到处找他。
那个时候的张幼仪,卑微到尘埃里,张幼仪顺从与忍耐,无比渴望能够换来徐志摩的真心,但是徐志摩还是直接将语言不通的,没有钱财的她扔在了波士顿。
产期临近,无奈之际,绝望的张幼仪只能写信求助自己的二哥张君劢。几经转折,才艰难地生下了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徐志摩几乎对张幼仪不闻不问。
不久徐志摩马上赶到张幼仪的身边,逼着她签下离婚协议,世间薄凉莫过于此,张幼仪签字的那个当下,终于明白这份委曲求全的婚姻,给予她的除了羞辱,再与其它。
四.自强不息,驰骋商场
就这样,张幼仪成为了民国新式婚姻史上,第一个离婚的女子。离婚后的她像一只彩蝶,挣脱了命运的枷锁。张幼仪一边照顾孩子,一边打工求学,考上了德国裴斯塔洛奇学院。
1925年,她的次子彼得3岁死于腹膜炎。为此,张幼仪痛不欲生,幼子的夭折,成为了她一生挥之不去的阴影。
在人生至暗的时刻,她知道人生任何事情,原来都要依靠自己。清醒之后,她独自一人前往德国留学,专攻教育学。
莎士比亚曾说:“向前看,不要回头,只要你勇于面对,抬起头来就会发现,此刻的阴霾不过是短暂的雨季。”
1926年张幼仪返回中国,先是在东吴大学教德语,后来在自己哥哥的支持下出任上海女子商业储蓄银行副总裁,此外,还兼任云裳时装公司总经理。
由张幼仪执掌的服装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新式服装公司,采用独特的立体剪裁法,改良了中式服装的样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
五.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离婚前的张幼仪在徐志摩面前永远是卑微的,而徐志摩给她的只是冰冷和伤害。离婚后的张幼仪靓丽自信,她的努力成就了她的人生和地位。
1954年,已逾天命之年的张幼仪在香港与邻居中医苏纪之结婚。苏医生曾留学日本,在上海行医。他虽然没有徐志摩的盖世才华,亦非富商巨贾,但胜在宅心仁厚,更重要的是他倾其所有,给予了半世漂泊的她一个家。
晚年张幼仪再次回忆那刻骨铭心的离婚时,淡淡地说道:“我要为离婚感谢徐志摩,若不是离婚,我可能永远没办法成长。在逼自己往前的道路上,我变成了更好的我。”
1988年,88岁的张幼仪在美国纽约去世,走完了她坎坷、波折、精彩的一生。
“是的,她张幼仪,不是林徽因、陆小曼这些天生的新式女子,她没能与新时代一见钟情,两情相悦。她做了她所能做的,疑惑地观望,尝试着了解,握手言和,即使不能成为新时代的宠儿,也能以自己的努力,赢得它的敬意。”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