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控力school同学会(无输出,白读书)

22/70

2017-10-05  本文已影响15人  起风了哦呀斯密

买了快半年的我的职业是小说家,终于正式开始看了。

我第一次看村上春树的小说是在小学六年级毕业的夏天。我本来就不合群,不知道怎么跟小同学们打交道,住的离同学们很远,所以在假期里面都没有什么安排的。于是在大家要各奔前程的暑假里,我仍旧是和书本度过。在图书中心和租的漫画书店里出没。

其中看的第一本就是当时很火的《挪威的森林》。当时看了挺喜欢的。大一的时候军训无聊买了,重新看,反而不太喜欢了。

女人心,海底针啊。

说回《我的职业是小说家》吧。我的人生目标也是想做个职业的小说家。

借用村上的话来说就是一一对于以前为什么没有能够成为职业的小说家,说来话长,姑且略去不提。我也讨厌进公司就职,至于为什么讨厌就职,这也说来话长,姑且略去不提。决定未来自己创业开间服装店。然后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我都会在有空的时候就,继续学习,直到成为职业小说家。

在第一章,里面,村上春树说到了,写作这行虽然门槛很低,但是它的专业化要求也是存在的。最后说到底都是要坚持。村上说在这二三十年里他看到了众多来来去去的同行,他们虽然进来了,但是最终还剩下多少,仍然以作家为业的人为数并不太多。

他们可能是厌倦了小说创作,或者觉得坚持写小说很麻烦,而转而投向了其他的领域。你说过,即使他们在刚入行的时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名利双收,但是最后却,恐怕在书店中难觅踪影了。这样我想起,日本小说,《告白》,这本小说非常优秀,也具有深度,电影版也相当的好看。可惜作者后继乏力,陆陆续续出的作品,都有点乏善可陈。

看到这里,我脑海里不禁浮现了16年看过的个日剧《影子作家》里的一场蒙太奇的镜头,书店里人来人往,背后的书架上不断变换的书本们。有多少本真正被人们带走呢?有多少最后这种被收回到仓库里退回出版社。

他还说到写小说这件事情有点沉闷。有些才思敏的人能够很快地写出一部优秀的小说,从而发现,写小说的是这么一回事。

但是,写小说这种沉闷又低效率的事情,可能会让他们难以坚持下去,而且收益又不是很高,于是他们很可能会投身到别的行业去了。

毕竟有可能会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面推敲一整天或者一个下午,才想到,要用哪句话去表达更贴切。但实际上,读者不一定会意料到这一点。这种孤独又闷骚的体会,已经可以上升到寂寞的地步了。我想我是可以忍受的,因为我就喜欢特别细致的东西。说的自恋一点,就是,追求完美。那种很努力的把东西,细节都做得很好的感觉,会让我觉得极其的舒服,爽。以前学画画的时候也要经常被老师骂,不要追求完美,完成就可以了,只要一次比一次做得好就行,追求完美,会死的快。其实老师说的话是很有道理的,直到现在我才慢慢摆脱追求完美的坏处。终于把这球完美转化为,尽力做好每一个环节。完成了之后就葛优躺歇一下我或者去哪里浪完,再战下一场,无论满意还是遗憾,都是一种结果。

第三点就是,小说家的保质期,最多不过十来年。我想他是想说,你的故事深度和广度都要有。如果你不能够一直成长,那么你的创造力就会衰竭。

这让我想起东野圭吾的作品。我是这几年才开始看东野圭吾的书的,相见恨晚。我觉得东野圭吾他已经不是单纯的描写故事,而是在剖析故事里的世界产生的原因,他写穿了但是并不点破。尤其是当我接触了一些大众的心理科普书后,越加的觉得东野圭吾厉害了。同样的还有田中芳树所创作的一系列战争题材的故事。比如我就极其爱的《亚斯兰特战记》(终于完结了……撒花……)有勇有谋,也反映了历史。

村上春树以非写小说不可能内在驱动力,以及支撑长期过度劳作的强韧忍耐力,来作为职业小说家的资质和资格来结束本章。

往事说到最后就是,怎么去做,以及如何坚持下去。写小说到底也就是,你的先跳下游泳池里面游游看。再问自己是不是可以学会游泳的料?

看完了第一章之后我都能表示理解,这也正是我喜欢故事的地方。之前看了关于戏剧理论的书,说道,创作电影剧本的话,自由有度不是很高,相比较前者下,写小说的自由度是最大的,所以我选择了写小说的方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