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写1000字读书

《优秀的绵羊》:一本道破国外精英教育弊端的书籍

2018-01-06  本文已影响245人  张小黑啊

1978年6月23日,文革刚刚结束两年,邓小平同志对派遣留学生问题作出重要指示,“我赞成留学生的数量增加……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从这一年起,中国留学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拉开了中国大规模派遣留学的序幕,同年,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预言“一个人才辈出、群星灿烂的新时代必将很快到来。”从此,我们得以看到一批批以“精英”自居的海归们,在那特定历史时刻,这一决策无疑是伟大的,充满远见卓识的。

我们再来看看最近一组数据,从08年到16年,这期间我国出国人数由18万增长到54万,据了解这一数据每年仍呈递增状态。而在出国留学生所选院校中,美国常春藤院校无疑是一大热门,往往是人们的首选,广大学子均以能进入常春藤为荣,仿佛进入常春藤院校,就是跻身精英行列,人生就是成功的。

然而,国外的月亮真就是比较圆吗?国外的空气就是甜的吗?国外的精英教育就是好的吗?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告诉我们不尽然,国外的精英教育存在着一系列的弊端,例如贵族富有人群或者学校捐赠者的孩子仍占大多数,类似我们总说的阶层固化。例如学校是一台向社会输入职业人才的机器,只注重技能的培训,不注重内心的教育,许多学生能力超强但找不到方向,类似加满油却没有方向盘的汽车,等等问题,虽然国外的许多学者教授注意到了这些弊端,然而这些弊端短时间内是无法改变的,因为在如今这个急功近利的时代,这些弊端短时间内见效快,效果出奇,这也正是人们和这个社会短暂期间所需要的。

作者在《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中对常春藤院校大学生的评价是“尽管聪明,富有天分,而且斗志昂扬,但他们同时又充满焦虑,胆小怕事,所有人都老实巴交地向一个方向前进”,作者总结,他们就是一群“优秀的绵羊”。

《优秀的绵羊》一书作者威廉·德雷谢维奇,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在耶鲁担任过10年英文教授,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过5年研究生导师,2008年辞去耶鲁教职之时,发表过一篇《精英教育的劣势》来讨论常春藤院校的教育问题,经常应邀到美国各大学发表演讲,经常与学生们沟通、交流,这本书就是作者对这个过程中的思考和总结。《南方周末》、《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均对此书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优秀的绵羊》这本书一共分为四部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四部分分别都讲了些什么?

第一部分:优秀的绵羊

我们大家都看过鸭子游泳,在水面上,鸭子是那么的悠然自得、逍遥自在,用一个字来形容“稳”,然而却很少有人想过水面下鸭子正在那疯狂拨动的鸭掌。这一现象在斯坦福被称为“斯坦福狂鸭症”。

在美国精英教育系统下的学生们,就像这只疯狂拨动鸭掌的鸭子,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自信,然而在这自信背后,却存在着很多问题。

第一个是心理问题,美国心理学会成绩公布一份名为《大学校园的危机》报告,接近一半大学生认为自己无望,接近三分之一的学生承认在过去一年中,由于心情过度低落而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越来越多的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他们有焦虑、自卑、自残、精神分裂和自杀倾向。

第二个是情感问题,这些精英学生很忙,忙到根本没有时间建立真正的感情,他们见朋友如快餐式约会,永远忙碌着从一场活动赶往下一场,这就是他们所谓的擅长社交。他们的大学恋爱大多各取所需,男女之间存在着“炮友关系”,为了满足自己性爱的同时又可以把主要精力投入职业发展当中。

第三个是恐惧问题,精英的身份使他们虚荣心增长,感觉自己是个强者,害怕在他人面前示弱,担心自己成为众人眼中的弱者,他们恐惧失败,为了使自己成功,他们选择自己擅长可控的事情去做,使事情永远处于自己的掌控之中,可以说恐惧扼杀了他们的勇气,扼杀了他们的创造力。

在精英教育系统下的学生们,他们无暇探寻自己的内心,变的更加功力,高度同质化,高智商有成就的二十几岁年轻人,他们没有对领悟生命的追求,不知如何寻找生命的意义,他们按部就班生活,缺乏想象力,内心深处缺乏勇气和自由来创造自己的路。

第二部分:自我 

“我们在大学的大部分所学必然会慢慢淡忘,剩余的部分其实就是你自己”——哈佛大学前校长詹姆斯·B·柯南特

这一部分主要讲的是大学生活我们要发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创建自己的生活。

1、   方向 

我们如何找到方向,寻找属于自己的使命呢?

我们现在做的很多事情都充满了功力的目的,我们可以选择做一些纯粹的事情,做一些即使没有奖励也会选择做的事情,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当我们做自己最喜欢的事时,幸福感就会自然的从心中升起,转化成快乐和自主,进而找到自己的方向。 

2、    风险 

当我们在创建自己的生活方式时,我们会面临着很多风险,也会为之付出代价,寻找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同时,也要做出一些牺牲,放弃资历和名望。

在这一章作者提出当我们在创建自己的生活,过上有意义的成年人生活时,有必要成为一次孤儿,意思是,大学期间,无须告诉父母任何有关论文或者考试方面的信息,任何在校期间的情况,如何父母涉足大学生活,我们要拒绝,因为大学完全属于我们而不是他们。

这一个观点我不是很赞同,这未免有些过于极端,在作者的潜意识当中,无形的将父母认为是“直升机式父母”或者“溺爱式父母”,大学里遇到什么问题和家里沟通沟通,只要不是过分的“直升机式父母”或者“溺爱式父母”都会给出一些中肯意见供我们参考。

虽然有的时候他们给出的意见并不是对的,因为他们也不会身临其境的感受你的问题,不会提出什么有价值的指导性意见,最终做决定的还是你自己,但是这个沟通过程会让你感到欣慰,会让你有一种释放感,倍感轻松,做决定也不会那么沉重了。

作者为说明自己的观点,有意弱化父母的存在,过分强调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是欠与被欠的关系,也许是国外与国内价值观的不同吧,在国内我们长期受儒家“百善孝为先”的思想,所以导致我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

第三部分:我们到底应该在大学里得到什么?

“我们所学的在十年内就会被淘汰,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学习。”——美国前财政部部长、哈佛大学校长拉里·萨默斯

作者在书中提出,大学生应该培养的最核心的能力是学会分析他人的观点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在这一部分里作者推荐“博雅教育”,人认为博雅教育是解决精英教育系统存在问题的有效方法,那么什么是博雅教育呢?

书中是这样解释的:

简单来讲,博雅教育追求学识的目的是学识本身,即一种纯净的求学理念。引用哈佛大学英国文学系教师路易斯·门纳德的语言:博雅教育并不为职业技能、经济回报或某种意识形态而服务。 

博雅教育探究的是知识的产生过程,而不是接受现有知识,学生不应该是吸收知识,而应该对新旧知识进行思辨。

很多人认为博雅教育在职场中没有精英教育那么有优势,但是现实是受教育的大学毕业生在职场中如鱼得水,也许短期看来精英教育是比博雅教育有前景,但是以起薪论成败绝对是一个陷阱,在接下来的10年内,这种优势会逐渐消失。

第四部分:社会

据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美国250所重点大学有46%学生来自收入前25%的家庭,而2000年,这一比例达到了55%,到了2016年仅有15%学生来自收入低于中间值的家庭。

出现这一趋势的原因越来越高的学费是其中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的,主要原因是培养一个常春藤院校的孩子成本越来越高,家长们需要不断地在孩子身上投入教育费用,私人教师、考前辅导等等等等,而这些,一个低收入家庭是无法承担的。所以SAT考试背离了它摸清学生学习能力的本意,它实际上摸清的是学习们的家庭收入。

不但如此,精英学校录取学生时也会给予捐款人,教工子弟,运动员和校园子女这三种人特殊照顾。所以书中将这些精英学校比作“特权堡垒”,普通百姓家是很难享受到这种特权的。

“寒门难出贵子”在美国精英教育系统下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教育系统下,这些人占据了大量的资源,这种精英教育系统在不断的扩大社会不平等,妨碍社会流动性,固化阶级特权,进而加剧了对社会的不良影响。

威廉·德雷谢维奇的这本《优秀的绵羊》对美国教育界无疑是一记重拳,打破了精英教育系统的壁垒,让更多人对其了解并进行反思,显然这本书触动了很多人的神经。

在国内,人们似乎也清醒地意识到了美国精英教育的一些弊端,加上我国在科技、经济、教育等方面飞速发展,近几年虽然出国人数持续增加,但是涨幅对比前几年逐渐放缓,如果你本人想出国留学或者亲朋好友想出国留学,建议你或者推荐朋友们看看这本书,充分了解一下美国精英教育系统的利弊,权衡后再做选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