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学

理想?现实?

2016-07-05  本文已影响0人  sjnp

这个期末考试好像是结束了,大学的第一年好像也已经是结束了吧。然而,工作并没有结束。作为自己一年以来努力工作的结果,成绩不算太坏,而且在学生工作上留在了外院的学生会中层,目前担任新闻中心的主任。其实就新闻中心的工作性质,四个中层之间其实没有什么正或者副之分——最多的,不过是需要一个统筹的人,上传下达罢了。这几天心中却颇不宁静,倒是有一种想撂挑子的感觉,不知为何。

这两天的问题又回到了理想和现实的一种无限矛盾上面吧。之前在高中的时候跟一位好友曾经讨论过这个问题。当时他的意见是理想和现实应当综合考虑。其实他是一个理想大于现实的人吧,我感觉。他以理想为前进目标,也以理想为前进的动力。但是他觉得我这个人吧,太过于现实。有时候也是,我会因为考虑的东西很多,或者说胆子比较小,而主动放弃一些东西。一直如此,从未有什么改变。

到了大学,周围的一切东西让我开始明白,年轻人的热血只会越来越凉,而不是越来越热。如果有什么想实现的小理想的话,大学里面一定要去尝试才好。就像是之前那位好友给我写了两页长的 suggestion 里面所提到的:你需要不断跳出你的舒适域。所以这一年以来我似乎都在做这么样的一件事情,但是很多时候又很害怕真的做了会有一些无法挽回的后果。于是,算是有了我在学生会并且最后留下来这么一出,这也是我就算是尝试的那么一个部分吧;当然还有的是写一些自己很想写的东西,无论是目前正在做的但是有点失败的公众号,还是之前在少数派写出来的 3 篇 App 评测。

但是直到了我看到新闻中心的北哥说要做一本像样子的杂志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一直以来想要做的事情有了希望与可能。一直以来对平面设计、排版装帧、文字写作或者说对纸质的好看的东西有着许多幻想的我,对杂志的整个制作过程都很好奇,也十分想,或者说十分愿意看到一本经自己手加工打磨出的杂志。无论是《三联生活周刊》,还是《Newton 科学世界》,还是《TIME》,我着迷的不仅仅是文字本身,还是文字的排列与版式的设计,还是这些风格背后所能够代表的东西。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上是一种情怀,一种对于文字和它们背后的故事的情怀。

于是这件事情我决定还是要做下去。没有想过预算,没有想过许多的现实的东西,凭借自己的理想,我可以说是在脑海中构建了一个 plan。在这样一个 plan 里,这一本《潮讯 Tidings》杂志中有的,是一些随意的笔触,一些温馨的访谈,一些美到窒息的画面,一些或犀利或温和或冷或热的时评,是文字,是图画,是文字拼成的图画,是图画破开来的文字。有着对杂志创作人最忠实和最由衷的感谢,也有着对整个团队最由衷的 credits。我们想让它面向的,是全体南开大学的学生,是全体的那些对这些内容还有鉴赏与评论能力的学生,也是全体的那些对其中任何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我们记录并且精选了年轻人的所看、所写、所想,并且也对年轻人分享这些内容。我们想做的,或者我所理解的我们想做的,不仅仅是把外院宣传推广出去;我觉得北哥更想要去做的是,让世界听到我们的声音。或许《潮汛 Tidings》这个名字就是这么起出来的吧?

理想与现实还是有碰撞的。这个 plan 太理想化的后果就是,估计大家也都能看出来,想要实现的话难度太大。而这个难度,就出在能使鬼推磨的「钱」上。如果我们以所谓「院刊」的名义来印制,学院不会允许一本面向南开的,却并不能做到宣传外院这个基本要求的「院刊」出现,也就不会批给一批专门的款项;如果不是这样,那么这资本的来源很难坐实。总不能说全部的人凑一笔钱来发行和宣传这本杂志吧?

即使是前几天的机遇,想要抓住也是很难的。之前中层与高层以及学生会负责老师开会的会上,我们谈到杂志的时候学生会主席的意见是:把这个与新生手册合并做出来。乍一看这么一个提议简直不要太符合我们的利益。毕竟这样的话有钱有分发渠道。但是,问题在于,如果是杂志与迎新手册结合的话,正如一些杂志所做的「featuring」部分,迎新应当作为一个主打的「feature」出现在杂志里,而不是这本杂志的完全的主体。事实证明的是,这种想法也不是可行的。最后讨论的结果是,我们这里已经征集到的稿件专访和随笔各可以用 1 篇——放哪里都显得尴尬。最后我个人的决定是,干脆这边就不放了吧。我这里已经排出来的版,就停留在电子版本吧!最后可以考虑使用 iBooks Author 做成 iBooks 电子书在 iPad 或者 iPhone 上交互式观看,但是纸质版本?可能只能停留在永远的幻想之中了吧。

很久没有静坐下来写这么一篇真正写完了的文章吧。Но мне надо сохранить её во своего сердце! 等这一切过去拿来分享与回味,或许能够找到自己年轻的时候的那些令人无法理解的热情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