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就是一个网兜
提携着无尽大小孔的网兜走过一年总要清点下过往吧……点点书就……
16年留存的就是预期之外的事情,也因为这些让人难过的事情,对比过往的自己,今年算是看书比较多的一年了,然而对比那些年30+的人群就实在拿不出手了,大致如下:
[畅销书]
《解忧杂货铺》
一本老少通吃的轻小说,一篇篇短小的能在生活中找寻痕迹的小故事拼凑成一整本关联的故事,东野圭吾的悬疑故事类的紧凑总能引人入胜的一下子看完。原谅我就只看过这一本,其他的大都听说有点阴郁,也没太列入书单。
《岛上书店》
最负盛名的是那句“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捡到的小孩,被拒的推销员,镇上的人们,不常联系的亲人....所有你固执的东西都会在这样的交织中被松松击破。而我迷惑在书店老板处处可见的渊博里,生活中点滴都能被引经据典的给出一个参考,生活中有这样一种灯塔样的小伙伴真好。不像东野圭吾那样情节紧凑,恳请一定度过前半段的慢节奏,才能读到后面的欲罢不能。
[毛姆]
《月亮六便士》
第一本毛姆,人物都模糊到记不得了,依稀记得主人公犀利的性格,争议的人格,以及回归到偏岛后却像回到属于自己的世界一样。也许我们也是这样,一辈子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那个岛,没有找到的自己要么浑身带刺的伤到别人,要么就是极力掩饰的伤到自己。
《刀锋》
曾经我以为小说看的是故事,这里才感受得到,其实是人。故事只是应景刻画下,在这里才真真的感受到,那些心之所向无比强烈的人,用毛姆热衷的第三人视角叙述,旁敲侧听的都能撑起你对故事的遐想。
《毛姆短篇[半]》
像一些评论那样,毛姆的短篇是应得最高评价的,微信读书上看到一半的书,觉得真心不错,打算买来看完。一个人所热衷的东西有些是随之流逝善变的,毛姆不,不知道他的产量集中在哪个年龄段,一些作品的感受似乎是在重复加深他的喜恶,不过每个都很棒,不愧是剧作出身,言语对内心的反映着实很赞。
[其他]
《幕府大将军》
偶尔需要读一些自己不会主动了解的书籍,情绪让我们对日本了解甚少,耐心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凭借时间的积蓄在平静中酝酿爆发,然后在你所不以为意的转折点后一发不可收拾,这样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是不能小觑的。川端康成就是这样的人,而周遭则是在事情发生后,才恍然意识到。很有电影结局大反转的即视感。
《监狱里的图书馆》
听电台的时候听到的,觉得群体小众就好奇买了。哈佛的犹太教男生的书,大部分讲监狱的人和事,他们就和心智不成熟的小孩一样,原谅我不深刻,捧腹的笑点也挺多的。零星的讲了点自己的家事,外婆是希特勒时期幸存的老人,乖戾少爱,记得的那段是说,偶尔会讲起照片中的一些人,不管是她们的趣事,规划还是喜恶,总是讲到一半就戛然而止,“那又怎样,最后都被希特勒杀死了”,淡淡的怨念对现世的人听来是一种锋利又刺耳的存在。
《背包十年》
这一两年其实对这种游记类的书籍是一种略排斥反感的状态。别人说不错就大概看了下,对经历的小见闻小确幸小暖心还有小伤痛少了好大的兴趣,不过对不设限的生存技能和生活方式还是吸引人的。
《扫起落叶好过冬》
是一本地理中的历史,历史中的社会,社会中的法理人性发展和现代的思考。我喜欢拿笔在书里乱画,这本消耗最多。一文一文的,没事时候翻一篇,所以这是本还没有完结的书。因为觉得很棒,就又买了本林达。10分推荐。
[不着痕迹之书]
初老症状之一就是近期的东西总是记不起来,而对久远的事情却念念不忘,不知道是不是这个症状,总之我现在没想起来这两本讲了神马...
《旅行的意义》
《死神的精准度》
17年新年计划,这两天总会贪婪的越写越多,计划其实是个人对自己现状所不满的或是对未来的自己所期待的,总结下来3个词:尝试,主动和坚持,因为我的拖延,害羞和惰性…觉得自己的计划有点任重道远…一年很快,希望能不要太惯着自己…
[尝试]
1,考驾照
2,音乐/话剧七八的尝试
[坚持]
1,看10本书,包含3本专业类型的:计算机,经济,社会哲学
2,每周两次锻炼,这个应该要打卡才好落实
3,学会游泳
4,坚持周记
5,做出一个属于自己的项目
[主动]
1,主动向别人推荐自己的项目一次
2,碰到心动的汉纸,主动表白一次
3,主动承担项目进展的责任一次
4,主动联系老朋友N次
5,…
最后毫无关联的贴个在看的剧,男主女主都好养眼....
过往就是一个网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