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门级问题

2018-09-23  本文已影响53人  7e5b7c16e92a

语言的全部内容,都指向词语的明确性。

语言的明确性并非语言词义的明确性。词义的明确是存在的,在行业术语或人造语言中,词义就是明确的。在以上两种情况下,词义不存在模糊性,是单一的。

而在自1然语言中,词义的丰富性与模糊性,把词本身推到语言的边缘之地。例如:“道”这个词可以说既丰富又复杂。这个单音节词几乎复杂到极致,尤其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经》中“道生一”和“地法天,天法道”以及“下士闻道,大笑之”不但每个“道”的含义都不同,而且每个“道”丰富和复杂程度几乎达到无解。又尤其是《道德经》的首句“道可道,非常道”无论其中“道”作何解释似乎都可以自圆其说。

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把混沌不清的世界整理得秩序井然。语言的全部内容都指向了世界的有序性。世界的有序性在于世界的可理解性。而世界的可理解性又直接指向了词语的明确性。词语的明确性,并非词义的单一性,而是说。在语言系统中的词语,只服从于这个系统,并且只有在这个系统内部才有意义。词语的真实性就在于它从不试图进入虚妄。

在语言的内部弥漫着森林里的腐败气味落叶和枯枝一样的词语充塞着语言内部。在语言内部,所有的词不再鲜活。运用语言系统的思维,无非是把词与词连接起来,思维的过程如同跑步,词是每一步踩下的脚印,而非运动本身。思维的动力和方式与语言无关。语言作为思维中确定性的一面,其所参与的,只是语言的结果。“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思维的结果不单单是思维连续活动的最终成果,还是思维连续活动中,连接思维过程的词语的印记。在思维过程中思维活动所连接的构成或不构成思维成果的词语,也算思维的结果。语言规定了思维的边界也仅仅是规定了思维可知可感的一面。语言决定了我们知道我们知道了什么,但并不能决定我们不知道我们知道什么。

未知是语言的禁地。史铁生在《务虚笔记》里写道“绝对的虚无是不存在的”。绝对的虚无就是绝对的未知、绝对的无解。存在也只有在语言中才能存在。语言无解中绝不存在真正的未知或无解。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因此其必在许多方面制约着思维。如思维的方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进入思维的方式、思维的角度等等。语言构成了思维最稳固的基础,思维是语言最直接的用途。但语言只能把握现实,思维能做到的也仅仅如此而已。在语言中无解的必定被思维排斥。由此,语言决定了思维的界限,所谓思维的无限性事项对于语言中词语的常用组合而言的。从某一方面来说,思维就是对语言这个基本材料的组合。材料的组合方式而不是材料本身决定了思维的质量。语言的组合方式,其实也是思维的活动方式。

人的本质在于人的有限性。人的有限性在于思维和语言的有限性。语言的有限性在于语言的明确性。语言的表达或者说语言的蕴意具有单一性或唯一性。这种单一性或唯一性的解释是:语言所表达的或者说语言所蕴含的,是语言内部早已规定好的。但是如何解释语义的丰富性和语言内容的无限性?在这里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比喻:语言是一个平面。数学上平面的面积是无限的;语义的丰富性和语言内容的无限性就像这个平面的面积一样无法计算。在这个比喻下,人类的无限性和有限性都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得到解释。世界本身是不规则的,人类有限的规则组成了这个平面,人类与世界只有一个有效的接触面,但可以通过类似于投影的方式,以语言为投影布将世界展于平面之上。我们的现实里不存在孤立之词,也不存在孤立的事物。如若一事物在这个平面之内,那么无论如何它不当孤立;如若其在这个平面之外,那么无论如何它不当存在。既然是投影就必然有扭曲和变形,这是我们的现实对世界的误读。这种误读不可避免,因为人类有限的经验和规则无法将世界完整地表现出来。而人类以其规则投影出来的世界,必然是人类误读过的世界。

平面之中,人类已知的世界还是有限的,它依据基本规则有序运行,基本规则之下,则是超越规则的基本逻辑,比如“1+1=2”。另外就是一些经验性内容,比如日出日落、颜色、温度、声音等等。但这些所有内容,归根到底来源于人的基本感知能力。人类建立在基本感知能力之上的虚构能力,连接了它们,并综合这些感知形成了他的自我,也就是他的现实。理性从本质上讲,是人类虚构能力的体现,这是人类对内的自我控制能力。

无论是对外的感觉还是对内的理性,都需要基本材料。他们的基本材料就是语言,对感觉的传递(非生理意义)和描述都需要通过语言起来实现。通过语言的概括和分类,我们的世界逐步形成。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命名,命名就意味着将感觉转化为形象,贝莱克“物是观念的集合”,形象是来自感觉和逻辑的共同认同。理性是更为复杂的感觉,是对感觉的再感觉。基本的感觉在再感觉的时候必须用相应的逻辑和材料组织起来。这就是语言的功能。语言对世界进行分类和命名,以便建立一个方便大脑运算的系统。其最基础的运算是“分--合”,这就是对立统一原理。命名不单单是指某事物是什么,还必须指出它不是什么。某事物如何区别于另一事物,又如何相同于另一事物。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和事物作为个体形象的确立,保证了基本逻辑的稳定。

理性只是有效逻辑的一小部分,而语言是理性形成的必然材料。对秩序的迷恋,乃是理智的开端。语言组织了整个已知世界,逻辑储备了足够的未知世界。未知世界和已知世界构成了现实世界。但人类的逻辑仍然是一个封闭的自证性质的逻辑。语言的边界就是已知世界的边界。

语言的开放性与封闭性构成了语言的稳定性。开放性并不代表语言之外的事物可以随意进入语言,而是说,一切进入语言的新事物,必定是逻辑合理并且能为语言表达和描述的,语言的边界,并不完全是未知,而是不被已知逻辑连接的状态。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