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怪物
这是一个智能手机一统天下的时代。
地铁上、公交里,睡觉前、吃饭后,或者说任何地方,任何地点,只要有电有网,可以说都是与手机约会的时候。手机承担着复杂的角色,它像男朋友,能给人安全感;它像军师,随时能出谋划策并协助做决定;它是“天眼”,能看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它几乎无所不能。巴掌大的屏幕,俨然就是整个世界,可谓“纳须弥于芥子”。
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智能手机改变的不仅仅是通讯与沟通方式,它正在颠覆我们原有的生活样貌;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载体而存在,它像一个怪物一样,几乎涵盖人的需求中任何一个方面。用麦克卢汉的观点来阐释,它确实在慢慢变成“人的延伸”。
社交软件代替了人的嘴巴,网络购物代替了双腿,新闻网站和自媒体代替了眼睛,搜索引擎代替部分大脑功能。我们出门不用带钱,买东西不用上街,聊天不必打电话,看世界不必去旅行。手机在手,就能轻松解决所有。
因此,我们的生活变得无比便利,也十分简单。过去一切繁琐的生活步骤,现在通通可以在屏幕上解决。周末在家休息,手机和泡面能让人们在床上窝一整天。聊天、玩游戏或者看视频就够,基本不需要去逛街、远足或者和老朋友面对面谈心。在我们的生活里,手机早已超越一般工具的用途。
但是当外物的功能无限延伸并逐渐取代人的功能时,这是否也意味着,某种程度上,人其实是在退化。
试想这样的图景:人们都待在室内,空调调节着最适宜的室温,所有的交际、娱乐、生活消费甚至是工作都依赖于手机,人们尽可能地减少外出,即使是在人群当中也是默默地对着手机屏幕。人渐渐地与大环境剥离,成为在虚拟空间紧密联系、在现实空间彼此隔绝的个体。如果这种图景变得愈发常见,那么在人的角度看,技术进步的真正价值无疑也将迷失。
优化生存体验、追求生活便利是技术进步的恒常取向,手机的诞生就是典型代表。但是技术进步往往削减人在生活中的实际参与程度,比如有车就很少走路,有空调就尽可能躲避严寒酷暑。这是一个你进我退的过程,当技术越过界限,演进高度与应用范围渗透到人的根本功能,比如手机取代人的听觉、视觉、甚至思维,那么技术所携带的正负效用是否应该去重新评估呢?
过分的依赖新技术、新手段,来延伸我们人体功能的同时,实际上也造成了我们与生活本身的隔膜。
生活除了满足人生存需求外,应该还有更高的价值维度,就是人在与真实世界发生交互关系过程中所获得的种种愉悦体验。前者停留在物质层面,后者则强调精神属性。所谓真实世界,是我们所处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在这个语境下,真实世界有别于虚拟世界,它无法被技术重新结构,或者被取代。就像在手机里玩再多“超级灌篮”也代替不了真正打一场球的酣畅,无论在“极品飞车”里多么酷炫也不及开车去郊外兜风的感觉。
技术部分损耗了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真实体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新技术对实际生活大面积的介入,值得每个人警惕。
(2016、8、3李宝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