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热点青春

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丧失了深度学习的能力?

2017-09-16  本文已影响104人  林夏公子

我们常常听到很多人抱怨现代人不读书、浅阅读,但我们又是否系统思考过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个局面?

如果只是停留在吐槽,没有反思过,又何尝不像抱怨者一样只是抱怨?

我们这个时代,因为不阅读导致思维变得简化,用词也变简化,思维就很自然得变成一种线性思维。而我们面对和想要去认识的世界,从来不是简单得按照线性规律来呈现,充满变动、多样、复杂。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们阅读的碎片化和浅化,让我们丧失深度学习的能力?

各种技术的突飞猛进、信息的泛滥、快节奏的生活、巨大的经济生活压力

快节奏的生活成为常态,一天劳累的工作结束后,我们的身体渴望休息,但我们的大脑思维依然保持着快节奏模式。因此我们往往选择一种情绪释放的休息方式,一些能让我们有激情的、释放情绪的事情,比如玩游戏、泡酒吧、约朋友海聊。这使得我们无法耐下心来去阅读书籍,相对于沉心静气,我们更喜欢压力释放。

面对巨大的职场、生活压力,生存的焦虑使得人们的思想变得急躁和功利。我们迫切地需要更多干货来让自己升职加薪,获得更多收入,来增加自己的安全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纯粹精神性、娱乐性的阅读在这种需求下就显得是“浪费时间”和“不划算”。所以下班后我们的时间需要用来进行各种社交活动,去认识一些人,走动一下关系,阅读也就抛诸脑后。

似乎是现代生活的特点使我们没有时间和心情去静心读书,而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历史原因?

阅读学习的习惯需要从小养成,属于童子功,而我们如果没有从小培养或者中途养成,那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的增多,恐怕就更没有意识和动力再去重新拾起。

中学时代的我们多是在应付作业和考试,闲暇的一点时间大概可能会用来读一些青春小说,还可能被班主任没收······阅读总是那么断断续续,一些人在这个时期养成了阅读和写作的习惯,而另一些人也就放下了。当我们进入大学之后,翻身农奴终于把歌唱,毫不吝惜时间的进行自我放松,最迷茫的青春也没感到迷茫······在最适合阅读的时间,也没有养成阅读习惯。

到毕业求职时,终于想起一些相关知识的重要性,于是临时抱佛脚的找资料,青春开始迷茫,而大学里老师给做的生涯规划,恐怕那个知识也是陈旧和不科学。初入职场的新人阶段恐怕没那么些时间读书,要学习的多的是一些关于职场以及工作技能的事,再往下就又回到我们上一段说的那种状态。

好不容易想学习点东西,不看书籍,看微信公号的文章不也可以学习吗,还那么方便

不难发现现在一些公号文章内容较浅,也太碎片,呈现出来的内容也比较浮躁。比如“月薪几千和几万的区别是什么?”,“他做到这几点就成功了”,类似这种题目的文章数不胜数。总是阅读这种不成体系的文章,你会发现过一段时间之后,自己并没有实质性的进步。一篇文章往往只能让人了解一个方面,停留在一个较浅的层面,没有就一个点进行突破深挖。

这种类型的文章阅读多了,就会产生一种自我错觉,认为自己懂了很多东西,但其实都是浮于表面,人也会夸夸其谈,变得浮躁。一些文章呈现出来的内容,只要细细思考自己就能归纳,并不是经过深度研究和科学论证,原非大家手笔。真正有价值的信息,都是需要我们进行深入的挖掘思考以及不断向人请教,而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也从不会那么轻易得到。

一些公众号的文章往往是标题党,当然我们不排除有些是好内容,只是需要引流量。很多情绪性文章目的在于让人产生一种价值认同,以及情绪的释放,但看完之后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知和思考。这个道理你原来就知道,只是新瓶装旧酒,用个新故事给你再讲一遍,这类文章多看无益。

整个微信公众号像吵吵闹闹的大街,因为过载的信息而更需大声叫卖······

一部手机让我们接受信息太过容易,并且接受的信息也过于庞大,信息大就容易停留在表面,甚至看不到一些事情的真相······

而过去的我们,有一点时间都会想用来怎么怎么打发?是和人聊天,还是看书,我们往往进行一种沉浸式的使用。过去打发时间需要思考,现在只需要掏出手机,等公交、蹲厕所、甚至等个红绿灯······接受各方面的信息自然也会面临各种诱惑和设计,我们会不自动的点开一些东西,自己的大脑跟着这些信息跑进一种时间黑洞,我们不由自主地被手机控制了而不自知。但搞消费心理学,行为设计学的人不会告诉你这背后的道理······

还好我们现在是知识变现时代,只要我们付钱,就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各种平台充斥着各种课程,似乎是我们终身学习者的一场狂欢。

如果把课程进行些分类,大致可以分为“知识类”和“方法类”两种。一些课程不断刷新我们的认知,确实脑洞大开。一些方法也很实用,但没有告诫这个东西的适用范围,和在整个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各种课程像是卖货一样用尽方式招揽顾客,不断出新。我们也像狗熊掰棒子一样迅速学习各种课程而很少复习,并且忙于收藏。

我们去逛商场时面临各种琳琅的品牌,容易两眼放光,情绪躁动。在计划的消费之内总会多买点东西,打乱计划,忘记优先顺序······

对于职场人来说,不断学习自然是好事。但更重要的是做好手中事,除此之外,在业余时间用来提升一些认知和思维深度,而不是沉浸于每天刷两次开脑洞的愉悦当中。一年一定要读上百本书,不断让年轻人吸收新的东西,制造一种知识焦虑。如果没有提醒要注意时间和内容上的分配比例,有选择的读一些更适合自己的,这种方式无疑是一种知识传销。

在读书和读文章方面,一味的追求数量和领域的广度,自然让人感觉非常爽。因为我们的大脑总爱探索新的东西,而懒于去复习旧的事情,这么设计当然正中下怀。不妨反思一下自己“学新知”和“手中事”的时间分配关系,以及“新知”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实质性的帮助。自己几年后能获得什么样的进步,能取得什么样的作品,是否能够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或者是职场上的牛人?

“斜杠青年”火起来了,他们赚钱了,我们躁动了,但是否要做斜杠要取决于自己的工作而定。每天晚上的时间用来进行其他方面的创作,还是用来精专自己的本职工作,在这条路上成为一个专家。很多企业家都不建议自己的员工白天做本职工作,晚上做另一个领域的兼职。当然这个视具体情况而定,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自然要专注,甚至把所有精力都投入。自身效率高,工作完成快,晚上做点更有兴趣的事也无可厚非,只是我们要弄清自身状况。

总结一下不难发现,“丧失阅读能力”和“一次性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失去了深度学习的能力,大脑跟着手机跑,学习跟着课程追,我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弱化,批判思辨能力在退化······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在人工智能还没有到来之前我们已然如此,智能生活到来时我们会否变得更加“弱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