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人物读书

读《报任安书》有感:死,不仅仅是刚烈;不死,不单单是畏惧

2018-03-31  本文已影响546人  璎然

        看阎崇年先生讲解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其中有一章节是宁远兵变,将士官兵因多月兵饷欠发,又加上亲眼目睹一些官员贪脏酷戾,慷慨激昂之下,歃血结盟誓死要把拖欠的兵饷追讨回来。十二个营群情激愤的士兵突然包围巡抚衙门,将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二人架到谯楼,对其棍打拳击,毕自肃遍体鳞伤,血流满面。兵备副使郭广,率先赶到鼓楼用身体卫护毕自肃,并安抚哗变的士兵,向当地的富商借了3万一共畴凑了5万白银发下,哗变的士兵这才把离开谯楼四散,众人蜂拥上前为二人松绑,架着巡抚毕自肃回府。位高权重的毕自肃,堂堂大明朝的辽东巡抚受到了如此凌辱,自感无颜见朝廷,无颜见兄长(哥哥更是大明朝兵部尚书),无颜见江东父老,羞愤难当,自尽而死。

        听到此段,不禁感慨万千,思绪繁杂。以前的人呐,活得认真严肃,迂直戇刚。铮铮铁骨,义愤激扬,士可杀不可辱。不像现代人颇多精神自慰法,或阿Q精神,或是涎皮赖脸的装傻充愣,道好死不如赖活着。有些东西其实不仅仅是刚烈,自重更是因为心中又所敬畏。古代“将在外,君命又所不受”法则,然以前的将军自行抉择时也会自觉遥望京师,三跪九叩,请示圣恩的意思。城门被攻破了,守城的将领自知大势已去,亦会遥望东方,磕头谢罪,自刎而死。以前的君子将社稷家国视为己任,赴汤蹈火,当仁不让。君为臣纲,是忠烈的义士。现在的人个性倒是解放了,标榜自我,少了迂腐朴直,却也丢失了信仰。

        古代高官出行,张黄绫大伞,拥金边纛旗,开锣喝道……皇家官仪,臻臻至至。(当然也有寒门出身淳朴羞涩的父母官,以为如此官威有仗势欺人之嫌,不好意思行使,此为另话。)在朝士大夫,昂首信眉,振振有词,论列是非。如遇君主有过分不当行为举措,则哭天抢地,长跪不起以期君主圣明,一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凌然正气,不可不谓为臣死忠,一片丹心,刚正不阿。士大夫十年寒窗苦读,考取功名。一举高中之后得明主赏识,而后位列朝班,高谈阔论,意气风发,为圣主出谋画策,指点迷津。堂堂正正伟伟岸岸,威风凛凛赤心拳拳,为报皇恩浩荡,不惜为黎民,为社稷,兢兢业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此为从前读书人的浪漫,士为知己者殉。明末程本直就殉了义胆忠肝的袁崇焕,并写下“一对痴心人,两条泼胆汉”的豪义之词。君子能死,不耻苟活。

        而太史公未死!司马迁自言,怕死是人是常情,念父母,顾妻子,但正义刚直之人能死!又呓语般的自辨道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堕落到此?奴隶婢妾尚且懂得自杀,何况我已到了不得不死的地步!太史公又解释道“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小的时候,语文课本《为人民服务》文章里有一句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当时只觉得这句话凛凛正气,豪气冲天。今日读太史公的《报任安书》才知壮语出于此处。而这并不是什么豪语,却是一个受了奇耻大辱的非常之人在卑微羞愧的解释自己为何不死的原因。

        苏轼在《留侯论》里谈到“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一直以来我们也被教到“忍一时,风平浪静”。然而没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人常常容易误以为忍一忍,一切便会过去,实则有些屈辱却不是一时之事,不会湮灭消失,有些耻辱会伴随一生的,时时的提醒着你。譬如,司马迁所受到的大辱,宫刑。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写道“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司马迁写信回复任安,解释到自己为何不能谨遵朋友之言“推贤进士”。他说一个人受到最大的耻辱莫过于宫刑。从来受到宫刑的人,是被人看不起的,为人所鄙视的,士大夫是不屑于与他们比肩而立的。孔子因卫灵公与宦官雍渠同坐一辆车子感到羞耻,便离卫就陈,贤士赵良因商鞅靠了宦官景监的推荐而被秦孝公召见而寒心。司马迁说一个才能平平的人都会因与宦官牵连而感到被羞辱了,更何况慷慨志士。这样的我,怎么能推贤进士,这不是自讨没趣,遭人耻笑嘛?更何况一个受了腐邢的人去妄议朝政,不是有辱朝廷吗?

        未受宫刑前的司马迁年少气盛,意气风发,为感圣主提携。“绝宾客之知,忘室家之业,日夜思竭其不肖之材力,务壹心营职”,痴心一片。谁承想会极辱临身,事与愿违。司马迁在《留侯世家》里写道“余以为其人计魁梧奇伟,至见其图,状貌如妇人好女”。司马迁在感叹张良人不可貌相的同时,是不是也常常停笔顿首,茫然四顾,自叹美中不足,意难平,如此可名留青史卷帙浩繁的《史记》,却出自一个受了宫刑的人之手。是不是会愤懑不平自己何以受此大辱;会不会有时会惆怅惶恐这样身体残缺的自己会有辱自己的作品,文人学士不愿将其捧为经典。司马迁为《史记》选择了受辱苟活,虽有“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豪言壮语做止痛剂,可是安慰得了一时,却解不了心病。一个顾礼仪讲廉耻爱惜羽毛的文人雅士要有多大的勇气,毅力,与痴情才能与奇辱共生,才能做到在抑郁难耐时不投笔掷地,一死百了。曾经那个踌躇满志,极欲效力的司马迁如今变得战战兢兢,呓语连连。反复道“悲夫,悲夫”,“不足为俗人言”,(俗人指的是那些只看到他身体残缺,受了宫刑,耻笑他贪生怕死的人),为一部《史记》所受的苦又岂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正如曹公自评的“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过人之节,是非常人之节,是痴人之节。

        此处略补太史公受辱缘由。汉武帝时期,李陵带领五千兵士,深入敌军要地,与单于连续作战十天,最终敌众我寡,身陷重围,兵败投降。得到兵败消息汉武帝忧心仲仲,食不甘味,听朝不怡;许多大臣为自保又纷纷落尽下石。司马迁一有感于李陵其人可敬,虽兵败投降,但功大罪小,二想宽慰识拨自己的汉武帝,遂为李陵游说,不料触犯圣意,被判死刑。按照汉朝法律有两种方法可以免死,其一是缴纳赎金,其二是代之以宫刑。司马迁付不出足够的赎金,只能接受宫刑换得生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