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漫思
对《月是故乡明》这篇课文,我总感觉我备课还是不很透彻。
季羡林大师记忆中的故乡有什么?场院上数星星、古柳下点篝火、坑边望月,梦中梦见月亮,每一件事都记得极其简单,甚至谈不上叙述,但是后来离开家乡到处见到美景,他却说比不上家乡的小月亮,以此对比来表达他对家乡的怀念。在家乡的事他甚至都不做多一点描写,他的记忆里能有多少家乡的影子?
由这篇课文我想起了原先人教版教材上季老先生的《我的母亲》那篇课文。在那篇课文的背景材料中,曾说过季老先生小时候6岁就离开了家乡,一直到母亲去世,他回家乡的次数并不多。因为没在母亲跟前长大,他对母亲的印象并不多,但是那种对母亲的爱与依恋,他却异常的浓厚。母亲去世,他异常悲痛,甚至想随母亲于地下。由此,我想,季老先生对家乡的那种爱,首先应该是来自母亲吧,那是有母亲的地方,所以无论走到哪里,潜意识深处,母亲所在的地方,才是根之所在。所以,即便是家乡的一草一叶,那也是心灵最深处的柔软与思念。否则,那是什么呢?季老先生在这篇课文里真的没写出家乡的什么东西。也许,在一个孩童的眼里,这几件事就是最有趣的事或者他对家乡记忆的大部分了吧。但无论怎么思考,总是感觉季老先生的思乡情总是那么悠远。
这篇课文我怎么领学生去学习?我觉得应该是从写法入手,因为写家乡的话,这真的不是一篇好的范文。写法上,那就是对比。虽然作者对家乡没描绘出什么,但是长大以后到处去,见到的美景多啊。作者描绘莱芒湖、大沙漠、大海、高山,都不多,却一句话写出了其美丽所在;对朗润园,作者更是着力描绘了它那胜地美景。而这所有的一切,却都比不过家乡的一个小月亮。这就说明,家乡无论怎样,都是一个特别的所在。为什么?因为那是童年的所在。长大后外面的世界再美好,比不上童年的趣事在一个孩子心中的记忆。对外面的世界描绘得越好,却比不上家乡的小月亮,就越说明家乡对一个人的重要性,童年对一个人的重要性。这就是童年,家乡因童年而有意义,这就是第一单元的单元主题。
想到这里,自己似乎是有点明白了,这课的主题是童年,而不仅仅是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