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六讲
《孤独六讲》作者是蒋勋,他是画家、作家,也是美学家。
首先孤独究竟是什么?如果你翻开这本书,可能会看见里面夹着一张蒋勋先生的书法作品,上面有一句话就是答案,说孤独就是跟自己在一起。可是,人们明明拥有自己,为什么越来越孤独呢?而且我们会害怕孤独。蒋勋说,孤独没有什么不好,但让孤独变得不好的,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这个书里有一段话,说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和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和呼吸,我相信这个生命走出去的时候就不会慌张。相反的,一个在外面如无头苍蝇乱闯的生命最怕孤独
①情欲孤独
我们到底需要孤独吗?这个问题就有了张力。人多少都会受到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的拉扯,你会感受到那个冲突,它们一个让我们向外走,从对他人的意义中寻求和建立对自己的认同。那么孤独刚好是相反的,它让我们向内走,离开别人,离开尘嚣,然后擦拭自己的本性。所以我们常常会听到一句话,“做自己”。可是做自己就意味着你要承担孤独,这是如此艰难的事情。
那么该怎么做自己?并没有人明确地告诉我们。但是任何文化都会需要这两种力量的博弈。如果一个社会,不能够接受特立独行,不允许孤独,那么这个社会一定听不到真话,每个人都只能活在假面具之下,去扮演和别人一样的角色,去假装赞同别人的观点。所以在蒋勋看来,每个人都应该享有孤独的权利,每个人都可以和别人不一样。
②语言孤独
有一个词叫作话语权,没有话语权的人会有什么样的处境呢?那语言孤独就出现了。那个意思就是在讲,每个人都在说,但却没有人在听,或者每个人都说了很多,但是别人却没有听懂,所以语言已经流利到忘记了。语言的背后是有思想的。
首先语言是不是真的让我们彼此容易沟通了?你可能会觉得不是,有的时候说出一句话来,对方立即就误解了,对吗?那么第二点,是不是讲同一种语言的人就一定更加彼此了解呢?显然也不是,有的时候你跟对方语言不通,一个笑容就能理解了;可是即便是夫妻,有时候越说发现越容易争吵,对吗?那么第三,不讲同一种语言的人就一定形同陌路吗?
如果能够思考一下这些问题,我们可能就会发现,孤独来自什么呢?就是我们曾经讲过的一本小说《一句顶一万句》里面的那种感受,就是一句话要去找另外一句话,一个人要去寻找另外一个人,找不到的时候就非常孤独。一旦找到了,一句顶一万句。所以为什么我们会出现语言孤独的现象,从根本上来讲是思想的孤独。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作心领神会,你仔细想这个成语,就是心到了,然后在意识上、智识上面有了一种沟通,彼此就懂了。所以在这个时候是不需要语言的。语言有时候,反而成了一种障碍,所以有时候,并不一定要说出来别人才会懂。
有一首诗叫作《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我还带着我们声音课的学员朗读过,里边说,我想和你虚度时光,比如低头看鱼,比如把茶杯留在桌子上,离开。它好像什么都没说,你也不晓得他们要做什么,但这里面有一种诗意的境界。如果你懂了,那就叫作心照不宣、心心相印,你就理解了它的情绪和氛围。
随着时间、空间、环境和角色的改变,你就会发现有很多话我们听不懂。蒋勋在书里面说,这个社会太快了,每个人都匆匆忙忙,每个人都着急讲话,每个人都讲不完自己的话。人们有话想说却又无话可说,那么越来越多的语言就会产生越来越多的误解,同时会有越来越多的偏见,就有越来越多纠缠不清的东西。那这个就是语言带来的障碍。
③暴力孤独
我们内心隐藏的暴力,当文明渐渐走向文质彬彬的时候,我们就是都被规范了的人,心头的那种暴力就渐渐地被掩埋,大家不敢再去承认自己有暴力的一面,也不敢去正视自己内心的那种野性。
那么大家有没有很好奇,说我们身体里潜藏的暴力去了哪里呢?在青少年的时期,因为身体的发育,尤其是男孩子,会有非常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心智还比较稚嫩,我们就会难以控制这股力量。所以现在就会有很多给青少年的空间,他们可以尽情在那里玩,蹦蹦跳跳来释放自己的荷尔蒙。如果不这么做的话,那他们有可能就会去打架、闹事。这种青少年空间的出现,其实就是帮暴力转化为一种美学。
蒋勋就说,暴力有两种,一种是一看就知道的暴力,另外一种是看不出来的暴力。比如打骂别人,是最容易被发现的暴力,但有时候也会伪装成另外一种情感,比如说打是亲骂是爱,就是有些母亲对孩子的爱,也是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其实是在控制你,听到这里时我们可能会想说,我明明很爱我的孩子,那怎么会是暴力呢?当爱过了头,其实就会演变成一种暴力的行径。
那么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爱和暴力这两种极端的情绪,却有的时候可能同时出现在某一个人身上,所以有的时候想一想是挺可怕的,到底人性的本质里潜藏了多少暴力,或者说还掩盖了多少我们不自知却又不敢去想的暴力状态?这是一个蛮沉重的话题,因为每个人对内在潜藏的暴力本质,如果理解得不充分,不是很清晰地认知,那么就越发不敢触碰,慢慢地就形成了一种暴力孤独。
可是,人不会永远在幸福安逸的状态中。当人和人的落差太大的时候,那种暴力就会出现。现在社会很多的暴力行为就是这样发生的。所以当我们理解了这种内在的心理状态,当我们想要去惩罚别人、评论别人、语言暴力别人、行动暴力别人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你所谓的正义是不是在满足自己的暴力欲望。
比如说中国的一个成语,叫作众口铄金,它就是在讲当所有的人,都用嘴巴讲同样一句话的时候,那个力量强大到什么程度呢?就是能把金子都融化掉,它是非常可怕的。现在的很多社交媒体上,当大家去谴责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事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我们不要随意地评论别人,尤其要警惕以正义的名义实施暴力。那其实只是你心中的戾气。
④思维孤独
思维是什么呢?我们都有一个大脑,大脑每天都会思考很多的事情,去整理、去推理,最后下一个判断,这个就是思维。那么思维最大的敌人,大概就是结论。任何一种结论,如果来得太快,就会变成思维的敌人。
蒋勋说,飙车的孩子应该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养和教育;而坐在车里的孩子,也应该要有一点儿飙车的生命力。他其实是在讲什么呢?就是我们不要轻易地去对别人做评价,那意味着你首先要理解别人,你要理解那些和你不同的人。
庄子跟惠子一起到濠河上面去游玩,就看到那个鱼在那里游得很快乐。庄子就说,你看这个鱼在这里游来游去,非常从容,是鱼之乐也,就是鱼很快乐。然后惠子就是一个杠精,立即反驳他,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说你又不是鱼,你哪里知道那个鱼到底快不快乐?庄子就回应了,说那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那个鱼是不是快乐呢?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句话的逻辑是,一种生物的个体不能感知到除了它本身之外的其他生命个体的心理活动。这句话很长,但是非常容易理解,就是你不能理解别人,你又不是他。
那么根据这个逻辑,庄子当然不是鱼,所以他不能够感知到鱼的心理活动,所以推导出一个结论,叫庄子不知鱼之乐。大家说有道理,好,这个推理过程第一步完成。这个逻辑很有意思,接下来我们来看庄子如何应对。他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有没有发现,庄子是完全运用了惠子的推理逻辑。他说我不是鱼,那么惠子你也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就不知道鱼快乐不快乐呢?这个逻辑是一样的,对吧?我们也很容易理解。
在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思考者心灵就是孤独的,因为他必须能够忍受他所说出来的语言可能是别人听不懂的、无法接受的、过于超前的,这就会引发众人去指责他、去孤立他。所以作为一个孤独者,能不能坚持自己的思维,坚持自己真心认可的东西,这是很大的考验,这也会带来很大的孤独。一个成熟的社会应该鼓励这样的人,鼓励这样的现象,鼓励特立独行。
认识到孤独的圆满性时,思维就会慢慢地发展,就是首先你能够接受孤独,然后你能够享受孤独,你就会有跟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我们正是在学会与孤独的自己相处之后,生命才开始慢慢呈现圆满。一个不知道怎么样处理自己内心情感的人,也很难面对别人、面对世界。相反,一个人如果经常跟自己独处,就会更加了解自己的内心,知道如何处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且更有可能和别人建立积极健康的人际关系。
⑤伦理孤独
从文学上来解释,“伦”这个字它是一种分类,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它指的是关系。就是伦理的孤独感,也是伦理上的一种纠缠。我们不知道该不该放下,该不该割裂,该不该跟过去的一切告别,甚至该不该出走。
蒋勋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提醒我们,伦理给我们安身立命的名分和爱,但有的时候它也会变成一种跳不出的陷阱。怎么样来改变这种伦理孤独呢?
他有一个建议,说家庭中一定要有一个孤独的空间。通俗地讲,就是每一个人应该保有隐私的空间,即便是面对最亲最亲的人,包括夫妻、父母、子女。我们应该有自己的心灵抽屉,不一定要打开它。同时我们要尊重他人,有几个永远不会开启的抽屉,因为一个不断把精力用在关心别人,那些打不开的抽屉的人,一定是自我不够完整的人。他有很大很大的不满足,而且想用这种偷窥去满足自己。一个真正完整、快乐的人,是不需要借助别人的隐私来让自己丰富起来的。
那么孤独的核心价值是什么呢?就是跟自己在一起。你要足够完整,才能健康地去爱其他人,去照顾和负担其他的人。
所以如果去问蒋勋先生,美到底是什么?他会告诉你,美就是笃定地做自己。就因为他的这种笃定感,所以当他红极一时的时候,就做出了一个选择:辞职,回到乡下,在一间陋室里面过着精神富足的日子。这是蒋勋渴望的那种孤独感。
有媒体去采访他,就说蒋勋一天怎么过呢?黎明即起、打坐、抄经,就像一个隐居的老和尚。有人就说,你一个人孤独吗?当然会。这本书里有一段话是蒋勋的自问自答,他说我常常问自己,我可以孤独吗?我常常静下来再问自己,我可以更孤独一点儿吗?我渴望孤独、珍惜孤独,好像只有孤独,生命可以变得丰富而华丽。这就像是黑塞说过的那句话,对于每个人来说,真正的职责只有一个,就是找到自我。然后在心中坚守一生,全心全意,永不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