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我潜入微博V+价值榜排名前三博主的微信社群,发现了这些秘密

2020-01-22  本文已影响0人  饭搭子野扣子

去年年底参加了@_恶魔奶爸_的网课。

开课前,奶爸在招义务社群运营,我抱着必中的决心投了简历,静待好消息。可结果,你们也猜到了——人真的很容易对自己盲目自信。

但是我不打算就这么放弃这个锻炼自己的机会。

从12月15日开课到今天,我几乎每天都活跃在连队大群、小组群、以及小鹅通的打卡页面。

通过近一个月的留心观察,我记录了奶爸、导师、连长、组长等社群管理者在群里发布的每一条消息,洞察了社群每天的细微变化。在这里,把我这些天全部的学习心得总结成完整体系的干货分享给大家。


黄有璨在《运营之光》这本书里对“用户运营”这个概念进行了说明——

“用户运营核心解决的问题,也是围绕着用户的新增-留存-活跃-传播以及用户之间的价值供给关系建立起来的一个良性循环,持续提升各类跟用户有关的数据,如用户数、活跃用户数、精英用户数、用户停留时间等。”

而社群运营也属于用户运营的一部分,说到底,就是通过社群这个媒介来更好的接触用户、管理用户。

图书馆借的

社群是有生命周期的,社群成立之后走向衰弱是必然的事,只要在他的生命周期内完成使命(例如知识传播、粉丝巩固、IP塑造、销售转化等等)就算没有白活一遭。所以,怎样运营社群才能让它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呢?

以下是我的研究。

一、社群生态体系

首先来把社群的生态体系梳理一遍。鲁迅曾说过:想要学一门手艺,就得先统揽全局,再逐个击破。所以我谨遵教诲,本着城规狗做设计分析图的精神,以奶爸的社群为例,先把社群生态的几个主要框架梳理一遍,以供学习者在入门学习前,“站在高处心里有数”。

1.人员管理架构

(来源:作者自绘)

2.社群层层递进架构

(来源:作者自绘)

3.内容产出架构

(来源:作者自绘)

二、社群生态的核心

1.人群需求

先记住一句话:“一个社群能形成的第一前提是每个社群里的人都认为自己能从中获利。”

这个获利不一定局限于金钱上的“获利”,也可以拓展到知识水平的提升、好奇心得到满足、自律性受到监督、获得有趣的体验等。

因此有相同需求的人群,很容易聚到一起。比如奶爸的这个训练营,目的是为了提高大家的沟通交流能力,是通过付费课程而聚起来的那么一波人,都属于对自己有要求、求上进、想通过学习来达到加薪升职、自我提升等目的的。因此大家的目标也很明确,管理起来也比较轻松。

2.KOL效应

一般一个聚集了陌生网友,围绕学习、提升、监督打气、或话题讨论等内容的社群,都是由一个有号召力的核心人物(一般是KOL)建立起来的。

人们在KOL的带领下,更容易产生一致的目标对事物的看法和价值观认知

三、【社群的一天】时间轴复盘

同样是以奶爸的社群为例。

(来源:作者自绘)

通过三个社群的在授课期间,任意一天时间轴的复盘,可以大致看出各个群在整个社群生态中定位、功能的差异,也能基本总结出每个活动是怎样具体分配在各个时间段的。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连队群,这也是活动最为密集、活跃度最高、干货输出最为密集的一个群;最严肃的群当属禁言群,这是奶爸的“直辖区”,由奶爸管理,每天直接发布重要消息;最“随性”的就是小组群了,在这里聊啥都行,也能大胆提问,是最像“家”的地方。

根据活动的时间段分布,结合我自己日常的时间安排,最适合的举办活动的时间是晚上7点-9点,这时候基本结束了一天的工作,能以轻松的姿态加入群聊;其次是清晨,晨读的内容是奶爸金句,具有比鸡血更方法论的双重推动作用——在群里一展声线也着实不错哦。

四、【不完全】社群运营重点

1.增加用户参与感

有个典型的例子,国内最早的社群服务是从秋叶老师教PPT做起的。秋叶老师开设的PPT课程本身是一个方面,而更让其课程传播度提升、价值拔高的点在于其对社群的运营——除了微信社群的管理。秋叶老师还在微博开设了打卡超话,鼓励学员将作业贴到微博上,然后秋叶老师对优秀的作业进行转载点评等。此举不仅使得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有极大的参与感和满足感,也无形中为ppt课程做了免费宣传。

所以,社群运营的核心要素之一就是用户的参与感。用户参与进社群的活动,意味着社群生命周期的延续,也是积累粉丝量,不断巩固核心内容生产者权威的途径。

2.经营好活跃用户——群内气氛导向

活跃用户是群内气氛的风向,也是维持社群生命力的发动机,一个社群如果没有几个主要活跃用户必将快速的走向衰弱。因此做好对核心用户的管理是运营好一个社群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对于付费社群,我们可以“制造”核心用户。即由管理员、运营者来担当这个职责。这时他们的身份,是谈话中的问题抛出者、也是对话参与者,是“普通群成员”的一份子,和其他社群用户是平等交流的,而不是以一个管理者的语气。(这点我们社群的运营官们做的可是极好的,还有声音极其好听的彭老师,也会深入连队群和我们愉快交流)

3.社群规则

“群规并不是群主单方面认为好的规定,而是群友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来源知乎)

群规规定了你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详细罗列了全程的课程表、以及社群一整天的活动时间轴。群规还介绍了社群基本的活动以及奖励措施。

浅层面看,仅仅是死板的规则,但规定中所蕴含的明确的目的导向、行为驱动性方法论,却是需要群友们共同认可的价值观。

4.干货

所谓干货,就是之前咱们说获利中“利”的一种。现在这个时代,大家最喜欢做的就是收藏干货,仿佛收藏了就是掌握了。所以时不时抛出一些干货,不断满足用户需求点,用户也能为了获得干货而加入社群讨论,从而提升社群价值和活跃度。

5.奖励刺激

奖励刺激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鞭策社群积极性、促进良性运行的外部驱动力。

就跟小时候喜欢糖果奖励一样,长大了以后也喜欢奖励。这时候,给出一些与社群主题相关的“独一无二”的奖励,能更好的诱导学员完成社群活动和打卡任务。

譬如奶爸的奖励就很诱人了,除了物质上的书籍奖励,还有个王炸——语音职业规划咨询。

6.管理员/运营者的职责

(1)整理总结重要信息。微信群的消息通常是爆炸性的,因此容易导致重要消息的遗漏和淹没,所以管理员一般会使用“消息批量转发”的方式把重点提取出来。类似群规这样需要每天强调的长文内容,则用石墨文档记录,并在每天的问候语中进行张贴和提示。

(2)在一天中的具体时间修改群名,引导用户做此时段内应该做的事。例如“禁言工作时间”、“头脑风暴时间”、“颁奖时间”、“晨读时间”等。

(3)抛出话题,引导社群聊天风向。如果一个社群只有管理者和老师在发布内容,却没有其他人参与进来的话,用户参与感降低,生命周期会缩短。群成员都参与进来,观点和信息量都能迅速膨胀,不仅用户学到的东西增加了,同时也会在无形中提升社群价值。因而适合具体社群的话题需要根据社群的自身定位、以及社群创建目的来选择。利用用户的“好奇心”、“八卦心”,来达成最终的目的(如销售课程、具体产品、塑造个人IP等)。

(4)发布重要信息。如每日优秀作业奖的颁布,提醒用户及时上课、打卡、写作业,喊口号、激励大家坚持下去等等。

(5)根据群规则维持基本秩序。当然奶爸的群基本不需要这一条,因为群里的大家都极有上进心,会积极配合运营官的日常管理,也能主动参与群里的各种活动。

7.轮值制度

这个制度的初心,我想应该是减少运营官们的倦怠感/让每个运营官们都深入学员内部,了解群内每个成员的基本情况。

(1)活动轮值。譬如颁奖活动、晨读时间这样的活动,都是由五个小组长分日进行轮值,而非仅由连长和副连长二人承担。

(2)监督轮值。由连长和副连长分别深入每个小组群,参与到用户的讨论中,在同一时间内,每人负责一半的群,并在课程过半后交换。

五、如何搭建一个社群【具体不完全步骤】

1.初步构建社群用户基础

首先,你得有一个符合市场需求的核心内容,这是所有一切的基础,用户会根据自己的需求来购买你的产品。

有了产品之后,你需要在互联网平台上扩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知道你的产品。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知识,牢牢抓住用户的”焦虑感“、给出一定的优惠力度、在开课前倒计时+不断预告入营名额的缩减,来多重轰击用户的心理防线,刺激用户买课。

譬如,奶爸是V+价值榜榜上有名的大V,我很早就有订阅他的V+,也确实从中获益良多。加上奶爸本人一直在微博上为庞大的粉丝群体免费答题,给出方法论、指明正确的方向,帮助到无数迷茫青年(比如我),实操性和效果都非常好。

因此对于奶爸来说,“口碑效应”的效用能在课程推广的过程中发挥到极致。(PS.我相信这个训练营一定会有第二期、第三期,甚至更多期,这就是互联网口口相传的好口碑。)

奶爸在开课前采用了“10元定金抵用100元”的优惠手段,我就是在这个手段的吸引下,加上对奶爸的信任和自身的需求,最终支付定金买了课。

2.开营前的准备

先根据我在前面总结过的三个架构体系,初步将社群的群组架构、人员管理架构、内容产出架构敲定。

以奶爸的社群生态为例,社群的群组一共分了6个层级——

(1)运营者/管理者的群组层级:主创团队群/运营人员培训群(运营、设计官、数据官、点评官)【一个大群+多个分任务的小群,由主创团队的老师分别管理】/各连长、副连长、组长的消息发布群;

(2)普通学员所在的三个群:【禁言群】人数300-500,作用是发布重要消息和举办开营、结营仪式。不聊天。/【连队群】人数150-180,作用是与同学配合完成实践活动+作业评比。/【小组群】人数15-25人,每天的作业、打卡在小组群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

①以上群组的分类只是我个人通过合理的方法和思考进行的推断,仅供参考

②以上群组均以最高层级的尺度进行概括,具体操作还得根据实际人数和课程性质来定。

3.预热

这时几个群组的学员都已经基本到位了,管理人员已经培训完了,内容以及就位,群规也定了,就是缺一个热度。毕竟大家刚进来,互相都是陌生人,所以需要相互熟悉认识。

回翻了进群那几天的聊天记录,我所在的连队群(没错就是超棒的九连)是这么做的:

(1)自我介绍。按照固定的格式,从昵称/标签/最有成就感的事/一句话介绍自己/能够给大家提供的资源/为什么要进这个训练营等角度介绍。

这个方法能在用户大批量进群的时段内,用最短的时间让大家熟悉起来,同时有了兴趣爱好的重合,大家自然就你一言我一语的把群氛围给活络起来了。

而群里的几个“特别活跃分子”——主要是小组长们,他们的任务就是让进群的用户说了话不尴尬,都有人接,同时抛出话题、把握群内聊天的动向。

(2)导师介绍。进群的第二天就是导师介绍了,当然这个导师属于主创团队中的一份子,参与到课程制作、内容产出等工作中。

每个导师都有自己的海报,上面的内容主要是昵称、头衔、以及寄语,紧接着每个导师都会出来冒个泡,讲两句语音、激励的话等等。

(3)第一天的打卡。第一天进群,课程还没开放,但打卡已经开始了。预备期的作业内容是:设想30天结束后,你希望在训练营有什么样的收获。这个作业的目的是鼓励用户明确来这个训练营的目的,对自己做的一个统筹性质的规划,而不是浑浑噩噩待30天。

4.正式开课

正式开课后,每天的流程基本一致,详情参见上边的【时间轴】。

5.中途打气

课程大概过去一半的时候,是学员的倦怠期,我自己也能明显感受到学习热情下降,在群里讨论的参与度降低。根据连长发布的数据,课程过半的时间点,学员们在小鹅通的作业打卡率相比刚开课几天确实有所下降。

6.结束复盘

复盘这个事特别神奇,因为它是一个一举多得的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孔子说过:吾日三省吾身——可见总结反思是一项多么宝贵的习惯。

(1)对学员自身的好处自然是不必多言。学生时代就知道课后复习的重要性了,迈入社会后复盘便是复习,促进知识更好的消化吸收,也会反复提醒自己真正去实践,而不是让知识烂在笔记本里。

(2)发挥“口碑效应”宣传下一期的课程。奶爸要求学员把复盘发在互联网平台上,然后再提交,我想其目的除了想看一看大家学的怎么样,还能利用“口碑效应”为下一次的课程做铺垫。

(3)帮助导师不断提升课程质量、改善社群管理机制等等。

以上仅是我个人在学习过程中总结的一点拙见,希望各位专业的非专业的、赞同的有异议的朋友们都对这篇伪干货文发表一下见解。

对于文中存在的问题,你可以留言纠正,若有相关的社群运营经验可以写成文字分享给我,也可以和我聊聊你的收获和想法。

期待与你共同成长。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