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地图
2020-12-05 本文已影响0人
言廉
在《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给出了思维定式,它是用来指某种理论、模型、认知、假说或参考框架。广义上指我们“看”世界的方法,这种“看”和视觉无关,主要指我们的感知、理解与诠释。
史蒂芬柯维博士把思维定式比作地图,假如我想去芝加哥中心区的某个的地方,地图因为印刷问题,得到了一张标注为芝加哥,实际上却是底特律的地图,无论我怎么努力、勤奋都无法抵达。
问题不在于我的行为和态度,而在于那张错误的“地图”。
前阵参加了一个父母课堂,每天记录亲子沟通的过程,老师看日志给大家点评,同时还有一些知识给到我们。
因为同期的有6个小伙伴,每个小伙伴身边的孩子大小也不一样,一天的咨询点评,让我从不同小伙伴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这就像乔哈里视窗中描述的那样,别人知道,我不知道,这对于我来讲又一次全面的了解了自己。
除此之外,我还发现自己做知识点链接时,常跟过去尤其是儿童时期的经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我经常用透镜或地图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所以会有拿着标有芝加哥的地图,实际是去底特律的地图,结果就是没有到达芝加哥的某个区。而对于我来讲就是装在套子里的人,很难打破一些思维限制。
但是一旦看到这种限制,离突破思维又进了一步。我通过刻意练习,有意识的觉察,当我根据当下情景沉浸在过去,及时喊停,问自己,这是真的吗?百分之百的确定吗?有反应我会如何?没有反应会如何?一点一点的来修订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