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作扫兴、无趣?什么叫作“反审美”?
2018-09-15 本文已影响660人
韩军在线
什么叫作扫兴、无趣?什么叫作“反审美”?
我觉得啊,在生活中和无趣的人相处特别让人扫兴,什么叫无趣呢?我举个栗子。
《末代皇帝》的结尾,尊龙饰演的溥仪孤身一人走进空旷寂寥的紫禁城,翻过太和殿的围绳朝皇位走去,这时候一个系红领巾的孩子跑过来拦住他说你不能坐上去。
溥仪就乐了,转头对孩子说:“我是中国最后一个皇帝。”
那孩子问:“你怎么证明?”
溥仪跑到皇座上伸手向后摸索,找出来一个蝈蝈罐子,交给那孩子,那是他幼年登基时一个大臣在典礼上献给他的。
红领巾小孩若有所思地拿着蝈蝈罐观察了一会,一回头,发现溥仪已经不在了,此时镜头一转,一只蝈蝈从罐子里慢慢爬出来,爬到了鲜红的红领巾上。
紧接着一个镜头,导游带着游客们走进太和殿,在皇座前用导游喇叭向人们说出了末代皇帝死亡的年份,再然后,字幕起。
什么叫作扫兴、无趣?什么叫作“反审美”?这结尾绝对神来之笔啊,深邃隽永,余韵无穷,坂本龙一的背景音乐一响起来,我眼泪直打转。
可有人看完这结尾之后说:“垃圾片子,蝈蝈怎能可能活那么长时间?不合逻辑,瞎编乱造。”
什么叫无趣?什么叫扫兴?什么叫作不懂审美、反审美?这就是。
上面是引用的电影艺术的故事。
老韩讲《背影》中的“背影”二字拆开解作,其中,把“背”字解作,父亲“弯腰驼背”,父亲曾经“虎背熊腰”,父子二人都是“背井离乡”,朱家三重悲剧是“背运”“走背字”,把“影”解作“生命之虚幻”,如同朱自清先生本人的《匆匆》里写时光流逝“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因而,活着是“背”,死灭为“影”,是为“生之背、死之影,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有人斥责老韩的解读为“拆字”,胡解。这些人是不是同样扫兴、无趣?这些人是否真的懂得文学或艺术,这些人是否深懂审美?其实,这就是“反审美”。
这些在审美和文学艺术上,扫兴、无趣、反审美的人们,他们的语文课会是怎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