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问题如数家珍
读书群里的朋友很热闹地在讨论钢琴版本问题。大家对于音乐的喜爱见仁见智。音乐究竟有没有好坏之分?听音乐用什么方式更好?应该怎样培养听音乐的习惯?对于古典乐迷来说,需要了解的知识太纷繁复杂了。那些经典的乐曲,还有多年来演奏家积累的各种版本,甚至是不同时期的演出都有自己的特色。对于普通听众而言,真是一头雾水。想到曾经帮助我入门的一本书《音乐问题如数家珍》,推荐给乐迷们。
本书的两位作者,一位是德国科隆音乐学院教音乐文化知识的教授安妮特•克罗伊茨格尔-海尔,另一位是科隆音乐学院管风琴与即兴演奏教授,也是科隆大教堂的资深管风琴乐师温弗里德•伯尼希。两位都出生于德国这个古典音乐氛围极浓的国度。他们用了通俗易懂的方式,跟大家讨论了101个关于音乐的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了八个大类:音乐概况,音乐史,把音乐作为一种职业,音乐会,歌剧,跨越几个世纪的乐谱和作曲家,乐器,交响乐团和合唱团以及音乐之外。虽然从排序上没有太多的逻辑构成,但其中的内容却相当丰富。阅读起来也非常轻松,可以随手翻到任何一篇。文章既有百科书的知识性,又有小说的趣味性。还有许多我们在听音乐过程中会发生的疑问。
比如我们常对调性概念有所疑惑。“大调是欢乐的吗?小调是悲伤的吗?”作者告诉我们调性特点至今还是很难被解释的。虽然从17世纪以来,人们一直试图用各种方法将调性归类,但也只限于一般直觉的感受。音乐在创作中有千变万化的过程。作曲家自己都很难说,他最初选择的那个调性以后会走到哪里。也许我们用知识去揣度作曲家的意图,还不如直观地从听觉去体会它。
把音乐作为职业的演奏家或者作曲家,生活并不像我们看上去那么光鲜亮丽。他们大部分要经过长时间枯燥的基础训练,会为写作伤透脑筋。我们看到的掌声和鲜花背后,有许多常人无法忍受的孤单和寂寞。因为任何一个伟大的作品,都需要时间来打磨。从作者到演奏者他们的付出和得到,远远不成比例。即使是在古典音乐最辉煌的年代,音乐家生活质量也往往取决于艺术资助者。
我们今天能够听到和看到的大部分古典音乐作品,都是音乐史上的“幸运儿”。它们能够有幸流传了几百年,被一代代演奏家们一演再演。有时候流行和传播也取决于听众的喜好。对音乐家来说有人买单是决定作品生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虽然说起来有点可悲,却也很现实。有些音乐家穷困潦倒了一生,写的几百首作品现在能够上演的寥寥无几。
这本书不同于一般的古典音乐入门书籍。更多的运用了读者视角和讨论问题的方式。音乐作为一种通用语言,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听者的感受。但又因为不同文化,不同区域,以及不同理解方式,呈现给我们多元的面貌。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可以尝试多了解,多感受,音乐这么多,总有一款适合你……
音乐问题如数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