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镜告诉你

重新理解倾听,完成思维的跃迁!

2018-10-21  本文已影响120人  志伟聊价投
我们互为世界的镜像!

近期因为有了心理学刚需,也觉得确实你攻读一下心理学,从而让自己更了解自己。

尤其一位学习心理学的朋友说:我通过学习心理学,在不断了解自己的过程,还意外的发现他更加懂得别人的思维和想法,并能为朋友家人解决很多的心理问题。

由此我更加加固学习心理学的动力。

那么在近期的一篇心理学文章有这样一段,我摘取下来,供大家去理解关于倾听我新的理解。

片段如下:

我是一个心理咨询师。我在最开始学心理咨询的时候,我的老师告诉我:在心理咨询里,倾听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我点点头说知道了,而我心里想的是,老师只是提醒我一个我早就知道的常识罢了。那时候我对倾听的理解,还停留在不能只顾自己喋喋不休地讲,不能别人没说完就抢别人的话说,要有耐心这一个层次。我心里说,我是一个温和的人,我愿意倾听,倾听是我的强项。

幸亏我并没有固守着自己对倾听的理解。心理咨询是关于对话的艺术。研究对话久了,我才慢慢理解,倾听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

最开始,我以为我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我发现,我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等我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我一点都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了。直到最近,我才又慢慢能听懂一些别人的话了。

让我来举个例子。

前几天我在餐厅吃饭,听到一对夫妻在说话:

妻子说:“这几天没睡好。”

丈夫:“这几天天热,人就是容易早醒。”

妻子:“我有点担心女儿上托儿所能不能适应。”

丈夫:“小孩子嘛,可不都这样。过一段就好了。”

妻子就沉默了。

在这段对话里,妻子一直在跟丈夫说,她觉得生活的某些方面出了问题,而丈夫却一直在强调“一切正常”。

丈夫听到妻子的话了吗?并没有。他只是用自己的想象来理解妻子说的话。

也许对丈夫来说,妻子的焦虑也是一种新的经验(也许不新了)。他一直在努力把这些新的经验纳入到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里。他没来得及听妻子说什么,却急着给妻子提供一些解释,好像他很需要这种“一切正常”的感觉。

如果这时候妻子告诉丈夫,“你没听我说话”,丈夫也许不会理解,甚至会反驳说:“哪里啊,我不是一直在倾听吗?”

可是,是什么让丈夫不愿意听呢?是他对妻子的状况不感兴趣?是他担心妻子在通过“告诉你我不好了”来责怪他?还是他很需要这种一切尽在掌握的感觉呢?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而一个不好的倾听者呢?

他的心里没有问题,只有答案。因为他一早就知道了别人要说什么。他听到别人说的,永远都是他自己心里想的那些东西,不断重复不断重复。

片段结束,读到这里,我不知道作为读者的你,是否有种震惊,就是我们平常思维中的那些场景,都在一一验证,心理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让你发现自我根深到骨子里的漏习。由此来从内在去改变和优化自我。

那么我试图去几个角度来解析一下这个片段:

感悟一,认为自己的倾听是倾听

其中片段:最开始,我以为我听懂了别人在说什么,后来我发现,我只是在用自己的东西套用别人的经验,等我把自己的东西放下了,我一点都听不懂别人在讲什么了。

解读1.

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倾听很重要,有的人知道这个重要,但是并不能控制自己的表达欲望,还是要打断别人,并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别人,那我们暂时认为他属于第一个层次,知道却做不到。

还有的人知道重要,并且也可以做到,可以倾听别人,但是对话的反馈内容是自己脑海中形成的常规认知,做出的反馈。并不是真正理解和了解到对方所表达的核心,我们暂时定义为他属于第二层次。

还有的人知道重要,也可以做到,同时还能真正放下自己的观点,全身心把自己放到对方的处境中去理解对方,并能把这种处境的选择和对方共同判断和面对。

倾听的要诀,就是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

所以一个好的倾听者,心里就会有很多的问题。他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在自己的心里,而在别人心里,所以他才会提问。

解读2.思维的三重境界

佛教禅宗有一种说法,用来形容思维的不同境界。

第一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到重新回归简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某件事的理解会呈现螺旋式的深入,但最后,又能简单地归纳某件事情的本质。

如果人认识世界和自我的方式,也能以这种螺旋深入的形式发展,那他的思维,就是一种有弹性的思维。

而这种思维的要诀,跟对话很像,就是不要太确定你知道的东西是什么,从而为探索的可能性留下空间。

解读3.能认识到你所了解的,永远都只是局部的知识。

因为既然是局部的知识,这局部以外的部分,才会变得分外迷人。你才会想,那剩下的部分是什么呢?这就为进一步的探索留下了空间,而这个探索的空间,其实也是你思维发展的空间,也是你自我发展的空间。

为什么讲思维的发展,我们要讲局部的知识呢?

因为,所有你关于世界、自己和他人的看法,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知识。只不过,你既是这类知识的生产者,也是这类知识的接受者,你既是老师,也是学生。

你说,这个世界糟透了,这就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应该变得更聪明一点,否则别人就不会喜欢我,这也是你的知识;

你说,我是一个敏感内向的人、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一个佛系青年,这都是你的知识。

那么问题是,你是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呢,还是当做绝对的真理呢?如果你把它们当做局部的知识,那这些知识以外,它的空间在哪里呢?

如果你一直知道我们接触的知识,提供的已有知识也只是局部的知识,如果你知道这些知识之外,还有很多未知的空间,你就不会被这些知识限制住,变成一种应该思维。

所以,思维的弹性其实就是承认我们自己的限度,并继续探索其他的可能性。

心理学大师米纽庆说,确定是改变的大敌。而有弹性的思维,总是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心理学家皮亚杰(Jean Piaget)提出,思维对环境有两种基本的适应方式。

一种适应方式,叫同化。简单说,就是用我们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去理解新发生的事情,把新发生的事情加以修改,以符合我们头脑中原有的认知模式。

另一种适应方式,叫顺应。我们不改变这些新事物,而改变我们自己的认知模式,来适应这些新事物。

局部的知识、流淌的知识、不确定的知识,会不断让新的东西进来。这会不断改变我们的认知模式。这很痛苦,因为相比于固守某些绝对真理,你的思维要经历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

总结:

有弹性的思维,会不断迎接这种不确定性,让它来改变我们自己。这样,思维发展才会快,你才会不断发现你原来没有发现的东西。

而这时你才会像罗胖和张泉灵他们一样,在这个信息爆炸,新事物层出不穷的时代,对于原有价值观形成冲击的东西,仍然可以抱着探出头来,平常心的瞧一瞧,看一看,换一种思维方式和处境,去理解它,你才能把这个世界看的更加透彻,而不是关上大门,排斥认知提升的可能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