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行之雷山县朗德上寨
7月1日,我们在西江汽车站乘早班车到雷山。后从雷山坐公交到朗德,在寨口风雨桥头下车。
郎德上寨座南面北,四面环山,茂林修竹衬托着古色古香的吊脚木楼,“望丰河”(即丹江上游)贯穿郎德上寨、下寨,从寨前缓缓流过。河畔修有亲水步道,河上有一座风雨桥,叫“杨大六风雨桥”,为纪念苗族抗清英雄杨大六而修建。
““望丰河”的“杨大六风雨桥”我们从郎德上寨的寨门上去,先参观了朗德的苗寨博物馆。然后沿着寨子的青石板路,近距离感受这里原生态的苗寨风情。寨里的街巷和木楼基座多以石料铺筑,整个古寨端肃沉稳,斑驳的石板路古朴幽远。有些地方还用石材拼出精美的图案,青石板、石块、石片、鹅卵石都有。寨子中心的芦笙场,在地面上用石条铺出了类似于铜鼓上12道光芒的纹样,非常漂亮。
芦笙堂地面的石条图案郎德上寨始建于元末明初,只有百户人家、五条花街,小巧精致。那鳞次栉比的青砖瓦黛与吊脚木楼,依坡而建,顺次升高,于古色古香中诉说着苗寨深远的历史沉淀和苗家生活的平和安宁。苗家工匠巧妙地运用长方形、三角形、菱形等多重结构,构建出整座房屋的脉络体系,柱柱相连,枋枋相接,使整座吊脚楼坚固美观,并与周围的青山绿水和田园风光相融相契,和谐统一。苗寨吊脚楼多为三层,一楼以青石、卵石垒砌,用来关养家禽牲畜,堆放柴火、农具等杂物;二楼为厨房、堂屋和卧室,外侧建有独特的“美人靠”,用于乘凉、刺绣和休息;三楼为粮库或杂物间,用于存放谷物、饲料等生产、生活物资。
寨内的消防水池 寨内完善的排水渠道雨中的郎德苗寨,没有都市的喧闹繁华,秀美静谧而充满生活气息。漫步其中,陶渊明《桃花源记》里的画面,真切地再现我们眼前:但见豁然开朗。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山道上的杨梅树 花开灿烂 冒雨打草的老人家朗德上寨是全国最早开发的民俗风情村寨游览地。2008年,这里成为北京奥运会火炬贵州凯里站的传递出发点,点火传递仪式在古寨里的铜鼓坪举行,朗德苗寨名声至此达到顶峰。然而就在2008年,西江苗寨面世并迅速走上苗寨第一的位置,作家余秋雨一句“用美丽回答一切,看西江知天下苗寨”为西江做了最有力的宣传。但十年过去,现在的西江苗寨却成为景点商业化坑人的典型代表。再回头看朗德上寨,当地居民敞开怀抱迎纳八方游客,但依然保持着苗寨传统的原生态的生活,更为人向往。
苗寨上方的层层梯田雨势渐大,我们上风雨桥北行。风雨桥桥顶青瓦覆盖,桥面杉枋铺设,两侧栏杆,架有长凳。风雨桥下河水潺潺,风雨桥上则是寨上苗民休息、纳凉以及举行重要民俗活动的场所。每逢佳节,男女老少云集于此,开展对歌、吹笙、跳月、游方等活动。
时过中午,我们在“田园农家乐”避雨歇脚。农家乐老板擅长唱苗歌吹芦笙,极力邀请我们品尝苗家美食——糯米饭、酸汤鱼、腊肉、糍粑等。午饭后,我们冒雨漫步寨前。但见青山环抱、云雾缭绕中,排排杉树青翠挺拔、沉静矗立,玉米蔬果排列路旁、含珠带露,稻田涨水、绿意逼人,脚下雨点跳珠、青蛙跃起。一切都清新滋润,让人呼吸畅快,忍不住呐喊放歌。前方有小亭翘然屹立小山丘上,我不顾湿滑,跨过河上木桥,寻路登上小亭,俯视脚下溪流湍急,轰然滚过;远望南面的朗德上寨,静静掩映在绿树丛中,云山雾罩、朦胧神秘,又如一副恬淡写意的自然水墨画,凝重而安详…
下午5点,我们来到风雨桥下的小溪旁,乘公交前往黔东南自治州首府—凯里并转道贵阳。雨后初晴,“望丰河”清澈见底,流水潺潺。我们都忍不住下水,踩着鹅卵石,尽情嬉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