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拆不成器

如何与人寒暄,快速走进他人内心

2017-06-04  本文已影响207人  张家齐

寒暄,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是一项必不可少的人际沟通技巧,它不仅能帮助拉进对话双方的关系,还能帮助你获取一些正式交流沟通中无法获取的信息。可是,我们真的擅长寒暄么?我们来看几个场景:

午饭时间刚过,你去上厕所的路上碰见一个同事刚好从里面出来,你打了声招呼寒暄地说道:“吃过了吧?”对方一脸尴尬…

进电梯的时候碰见了领导,不说话又不太好,于是问了句:“领导最近挺忙的吧?”领导说了句“是啊…”于是话题结束,尴尬…

逛商场的时候碰见一个很久不见的朋友,打了声招呼问:“最近怎么样啊?”对方回答道:“诶,挺好的,还不是老样子。”你又不知道该如何接话,大写的尴尬…

这样的寒暄,不仅达不到拉进彼此关系的目的,还会陷入非常尴尬的状态,谈话双方只好掩面逃离现场,赶紧说一句“我先走啦!”

回想一下我们在过去寒暄的时候,是不是经常会像上面的场景一样,问一些“吃了么?”、“最近忙吧?”、“天气挺热的哈?”这样的场面话,可是这类场面话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回答者只需要回答吃了、忙啊、是挺热的啊,话题可能就此结束,只剩尴尬在风中摇曳。

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寒暄呢?在《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这本书里提到了几种方法。


所谓情商高,就是会说话(日常生活版).png

1.兴趣导向
“怎么,没吃早饭啊?”
“是啊,起晚了。”
“昨晚熬夜看球了吧?”
“诶,别提了,我的意大利啊,又输了。”
“对了,你说起足球,下个月鸟巢有皇马的邀请赛你知道吗?”
“……”
2.赞美导向
“张总早,您出去开会?”
“对,见个客户。”
“您这条领带很帅啊,老婆给买的吧?”
“哈哈,对,都好几年了。”
“看上去跟新的一样。噢,张总,公司年会时间最后定了吗?今年大家可都盼着您的歌声呢,唱功那么好。”
“……”
3.建议导向
“咦,这么巧,你也在这逛着呢?”
“家里来了亲戚,想找个地方吃饭。”
“六楼新开了一家川菜馆,我们上周刚吃过,很不错。”
“是嘛,那行啊,我们也去试试。”
“……”
4.理解导向
“看你再朋友圈上发的消息,上周你是不是搬家了,搬完了吗?”
“搬是搬完了,生一肚子气。”
“怎么啦?”
“房东非说我搬家把地板搞花了,扣了一部分押金。”
“啊?还有这种事,这太欺负人了吧,不能就这么算了呀!”
“唉,我也不想跟他掰扯了,就这样吧。”
“确实挺过分的,不过我以前的房东比这个过分十倍。”
“……”

在寒暄的时候这四种导向为我们提供了思路和方法,但不论是兴趣、赞美、建议还是理解导向,它们都有几个共同的特性:

1.以对方为主
只有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开展对话,才更容易获得别人对你的信任,而不是让对方感受到你只是为了寒暄而没话找话的说一些场面话。
试想一下,如果对方说出了你此刻的想法,并且站在你的角度去关心你、理解你、赞美你,你是否会多几分信任,从而更愿意让对方走进你的内心呢?

2.以开放式问题为主
封闭式问题对方只需要回答是或否即可,一旦回答完毕,话题可能也面临终止的风险。而开放式问题,能够帮助我们打开对方的话匣子,从而获取更多信息,保证话题的延续性。

在使用这个方法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一点的就是,它的适用边界条件是需要双方站在一起,进行简单寒暄的时候才能使用。如果只是路过碰一面的寒暄,可以简单打招呼即可。但是,即使是双方要站在一起,寒暄的社交属性决定了它并不会要求太过持久,否则反而会让对方倍感压力

所以,想要通过寒暄走进他人的内心,最根本的就是要站在对方的角度,从兴趣、赞美、建议、理解这四个维度多提一些开放式的问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