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拉一点也无妨》书评
现代人们似乎越来越陷入拖拉的泥潭,很多人也对自己拖拉的行为和习惯深恶痛绝,但却仍然在一次次的拖拉行为中,陷入深深的悔恨和自责。所以当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拖拉一点也无妨》,瞬间让我觉得有了一丝丝的慰藉,以及内心燃起了一些希望。
本书的作者,是斯坦福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哲学教授来写了一本心理方面的小书,还取了一个俏皮的名字。作者开篇就指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这不假,但人并非是完完全全的理性人或经济人,正是对理性境界的完美苛求,造成了许多毫无必要的不快乐,因为我们很多人根本就不是这样过日子的。比如假如人是完全理性的,也就不会有拖拉这种表现,拖拉带给人们的损失本应让人趋利避害的。
作者提出了一个自创的理念,把他拖延的这个毛病归属于“结构化拖延”(structuredprocrastination)(单词好长~),意思是:由于没有做某些事,从而做成了不少别的事。我们一旦认识到自己是一名结构化拖延人士,不但自我感觉会变好很多,行动力也会增强。因为当内疚和绝望的阴云消散之后,我们就更容易看清究竟是何因素阻碍了行动。
拖延的人并不是什么事都不做,他只是没法去做最重要的那件事,或者当下最需要做的那件事。有一句话说“只要某件工作不是某人当时本该做的事,不管工作量多大,他都能够完成”。大家可能有类似的体验,当你有一份报告或者PPT要完成、为此头大时,为了逃避写报告或PPT,你可能突然有兴致收拾下办公桌,或者整理一下电脑的文件之类,虽然这些事在平时你也在拖延,但是这会突然有了动力来做,只要别叫你写PPT就行。
所以作者给出的应对拖延的第一个方法是——用结构化拖延法,创造一个很重要的任务,放在你清单的首位,重要性和难度让你想逃避这件事,进而有动力完成你清单的其它事情。
关于清单,作者给出的另一个建议是——每天的待办清单。以作者自己为例,他每天上床睡觉前会列个清单,放在闹钟旁边。清单是这样的:1. 关掉闹钟;2. 别按“小睡”按钮;3. 起床;4. 去浴室;5. 别回来躺下;6. 下楼;7. 煮咖啡。等到他手捧一杯咖啡坐下,他已经做完了七件事。感觉真好,真了不起,给一天的开始提前注入了成就感。
关于从情绪入手解决拖延,有一个方法是借助音乐的力量。音乐和情绪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我们用“悲伤”或“快乐”这种描述情绪的词语来形容音乐,我们对孩子哼唱摇篮曲,让他们安静下来。究竟是拖延导致了郁闷,还是郁闷导致了拖延,不好确定。但不管是哪一个在先,这两个因素总是相辅相成。所以,当我们闷闷不乐的时候(爱拖沓的人经常这样),一首节奏极富感染力的欢快歌曲能让人精神为之一振。
总的来说,面对拖延,既然它是根植于我们人性底层的,所以我们需要放下彻底根除它的执念,接受它,也接受自己是不完美的,这样就放下了很多包袱,反而更有行动的力量。学习使用一些方法,比如用结构化拖延法,每天完成一系列轻而易举能完成的小清单,借助音乐的力量带动积极的情绪。虽然拖延,但是还是做成了不少事呢。(比如这篇书评,虽然拖了一段时间,但是克服了完美主义,运用了结构化拖延法,最终还是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