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之前先挑书
前段时间讲,我在网上准备买《道德经》,而这一过程比较纠结,因为书籍有太多的版本,我不太清楚挑哪一本,后来也是挑选了很久才定下来。这两天买的书到了,翻开看之后很是满意。更加坚定了自己“挑好书”的想法。
首先,看外观
我发现这次买的书,非常简洁,封面只有书名、作者、出版社,背面只有一个LOGO,条形码和价格。这一点我非常满意。因为对于这样的经典书籍,可能无需多言,能有缘接触到的,愿意学习的,毕竟认可这一著作的伟大之处。
相反,很多书籍惯用的做法,都是封面包装、背面写大量的名人话语作为辅佐见证,前言部分写好几个推荐序等等。当然我不是说所有的书都不能这样去操作,只是说,有一些写的真不咋样的书,用了这些套路之后,让书籍变成了畅销书,但实际上书的内容、质量却有待考验。
另外一个很深的体会,来自于最近看的一些微信公众号,越来越多的公众号喜欢用软文的方式打广告,简称“软广”。前面写一大段故事,激发读者的兴趣,让读者感受到“原来大人物是这样的啊”、“赚大钱是要这样努力啊“”等等,然后在结尾突然来一点广告,“你也想像他一样成功/成长吗?来吧,报名什么什么...”,这样的方式每次或许能触动我的情感,但我也有种“被骗”的感觉。于是,我就会更小心一些广告文章。这和上面提到的“挑好书”是一样的道理。
其次,看目录
我发现这次买的书籍,在目录上同样非常简洁,《道德经》的目录就是第一章一直到第八十一章,《周易》的目录就是乾卦到未济卦。这样的经典书籍,说实话不取名才是最好的。就像“道可道,非常道”,其实都是抽象的概念,硬要写了名字,反而会让人误解或偏见。
相反,有的书籍,将《道德经》的目录改编的很有意思,要么从中摘取一词作为章节名,要么,自己自定义一个字或者短语来概括章节。
这里,就不得不说出这些书背后的作者了。如果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专攻哲学、中国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大师也还好,但一些不太有权威的人士,也来根据自己的理解出一些书籍,那这样的书籍,就不能称之为经典了。
最后,看内容
这次买的书籍里,做到了简易且专业的翻译、注释,评析,并未有过多强加作者自己的工作、生活之想法,这就非常好。越是客观,越能让大家在学习之后能有自己的一些体会,而那样得到的感悟,获益也是最大的。
相反,有一些书籍,在给经典著作做译文之后,在后面还加上了一些职场、生活方面的小故事,说实话,一般人讲不好这么多故事,稍有差池,便是误导了他人。
挑书,一定要挑好书。多方面甄别,通过试读、看电子版、看目录等,初步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读,值得买。避开那些浮躁的书籍,多选一些经典,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