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
今天是农历二十三了,都说还没有过年的感觉。
你怀念的年味,到底是什么样?
年味是没有写不完的作业、没有补习班的寒假吗?我上小学的时候,寒假,只有两本薄薄的《寒假作业簿》,一本语文,一本数学。
进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年货,劈劈柴、抱柴火,蒸馒头、豆沙包、菜包子、枣卷子、炸丸子、炸焦叶、打花糕、蒸花糕。厨房里热气腾腾,锅台前灶火映面。大人们屋里屋外忙前忙后,小孩子到处乱窜追逐打闹。
腊月和正月里,每天都有约定俗成的规矩,这规矩是祖上传下来的。腊月二十三小年打扫卫生,送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年味是年集上噼里啪啦的炮仗市吗?卖炮的歇斯底里的叫卖,喊得哑喉咙破嗓子,放一挂炮,引一群人,然后再吼着一串一串地叫卖词,“泰山不是垒的,黄河不是尿的”,都信誓旦旦的保证自己的炮个顶个的好,让顾客随便挑随便选,选哪挂放哪挂。
不是集的日子,又没有手机和电视,伙伴们就在野外树林里玩耍,或到河道里滑冰,有时人手一根棍子,跟邻近区域的打群仗。其实都是闲的,外加荷尔蒙的鼓动。
年味是写春联贴春联吗?那时印刷的春联极少,不管是赶集买,或是请村上文化人写,都是用毛笔手写的。贴春联,一般在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如果赶上小进没有三十,都打着哈哈“忙得都没有三十了”。
贴春联不能过早,二十八贴春联算是早了。如果有人不懂忌讳,提前贴上了春联,年纪大的好言者路过时就会嗤之以鼻,说,怎么了?怕要账的登门呀?穷得过不去年了?
年味是过年的新衣服、孩子的压岁钱吗?年味是年集上买回来的花吗?有的插在花瓶里,有的插在女孩的头发上。
年味是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饭辞年酒吗?
年味是大年初一,邻里间挨家挨户的拜年吗?相互说着过年好的吉祥话。平时有个言差语错的小过节,初一这天,主动登门拜年,一切不愉快都随着年跑远了。
年味是从初二开始的走亲戚吗?大提包里两包炉果两瓶光腚瓶的酒,贵重点就是四包炉果两瓶光腚瓶的酒。那时的酒没有这么多花样的包装。兰陵二曲、兰陵大曲、泰山白酒、泰山老窖、后来有了唐龙大曲、唐龙春、孔府家酒、秦池酒。这是走亲串友的大众酒。西凤、赖茅,是高档酒。
有的地方,走亲戚必须带上一块肉,叫“礼条”,这“礼条”一般是不留下的,一块“礼条”走一“年下”亲戚,过了十五还是自家人吃。而有的亲戚是必须留下的,就是姥姥家和丈人家。所以,当家的就会提前盘算好,年集上买几块“礼条”,哪家亲戚会留下,哪家不会留下但必须带着去。
那时走亲戚,一般是留下一包果子一瓶酒,不会全都留下。不跟现在似的。有的地方给来的亲戚压花糕,不管是什么亲戚都回赠花糕,叫压花糕。有的地方只给出嫁的姑娘压花糕。
初二,对孩子来说,是走姥姥家,对父亲来说,是走老丈人家,对母亲来说,是回娘家。
从初二到十五,哪天走什么亲戚,有的地方分得很清,有的地方就不大讲究。
说不完的年味,写不完的回忆。
如今,老皇历看不得了,老忌讳不讲究了。
吃的用的走亲戚的礼品,都是现用现买了。到处都是超市。近处买不到的,网购,不去挤年集了。
有的亲戚,在年前就走了。到小区门口打电话,你下来趟吧。在路边说不几句话,又开车走了。拉一车礼品年货,一天走很多家。不是小时候了,一天走一家,喝半天的酒,拉一天的呱。
鞭炮,不少地儿禁放了。大街上禁卖了,都成了专卖店,不让在集上出摊,更不让现场放炮了。
拜年流行在微信上了。年后不少人选择去旅游了。
我们所怀念的年味,其实是慢生活节奏。
我们所思念的年味,更多的是人情味。
各年龄段的人都在说年味淡了,他们心目中的年味是一样的吗?
再过三十年五十年,会不会还说年味淡了?三十年后人们所怀念的年味,是不是我们现在的过年方式?
没有一成不变的规矩。当年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的人,顾不上老家里的过年规矩,入乡随俗,那是生存的无奈。
如今,感觉年味淡了,其实是年味变了,过年的规矩习俗升级迭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