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的真像

2016-06-10  本文已影响10人  廿九公子

端午,于年之仲夏五月初五,五五相逢,故也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

據《禮记·月令》“仲夏之月”載:“是月也,日長至,陰陽相争,死生分,君子齋戒,處必掩身。”可見,此時日被視作“不祥”之列。故而人們以雄黃或菖蒲或艾草驅之,以保吉祥。

後來,因為屈原这位人物和相關故事逐漸附着其上,端午原本驅邪驱避毒的意義漸被遮蔽,反而被赋予的屈原主题占据上風,久而久之,成了大眾“常識”,以致現在更多的說法是關於屈原。也有紀念伍子偦,曹娥等說法的,但都非主流。可是,事實也許并非如此。雖說既是習俗,不必較真,但知道事實也無不妥,就如吃米而知道稻穀的來源一樣,并無衝突。

也有人說,端午只能祝安康不能道快樂,是這樣嗎?

屈原跟粽子原本沒有關係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俗以菰葉裹黍米,以淳濃灰煮之令爛熟。于五月初五及夏至日啖之。’(西晉周處《風土記》)

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陰陽尚相裹,未分散之时象也。(西晉周處《風土記》)

角黍,角狀,似牛角。牛角,古時祭祀常用之,此狀,具有象徵意義。可認為是現在各類粽子的前身。

請注意,楚屬戰國時期(公元前453或403年至公元前221年),而西晉(公元266年至公元316年)在屈原所處朝代之後,其記載并無屈原投江之說,只是提到端午節吃角黍。也就是粽子,因“糉”同“粽”,當時角黍即為粽子,二者并無區分。

夏至節日食糉。按,周处《風土記》謂為角黍。人并以新竹為筒糉。(南朝梁·宗懔在《荆楚岁時記》)

可见直到記載之时,即使在屈原的故鄉也并没有端午吃粽的習俗,而是在夏至,所以更談不上與屈原有關係。

倒是在南朝梁代的吴吳均的《續齊諧記》中這麽解釋:

“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羅而死,楚人哀之。每至此日,竹筒貯米,投水祭之。漢建武中,長沙欧回,白日忽见見一人,自稱三閭大夫,謂曰:‘君当見祭,甚善。但常所遺,苦蛟龍所竊。今若有惠,可以楝樹葉塞其上,以五彩釉絲缚之。此二物,蛟龙所憚也。’回依其言。世人作粽,并带五色絲及楝葉,皆汨罗之遺風也。”

《續齊諧記》,有“諧”自是記録各類民間趣事的書籍。既然是故事,當為人們口聲相傳,於是難免出現偏差,再加上人們講故事都會加上一些感情色彩,於是如此這這般也屬正常。所以屈原與粽子,就像織女與牛郎的故事,傳說主導的結果。

粽子和龍舟又有什麽關係呢

將貯有稻米的竹筒投入江中以飼蛟龍,正是越人祭龍的古老活動,恰如我国北方周人的祭祖之俗。(王仁兴《中国年节食俗》)

因南方多水,故“糭”除食用,也用于祭祀水神,古人常把蛟龙视为水神。而後來,人們發明龍舟即把船做成意想中龍的形象,并可以駕馭,實則是表達人們對於自然力量可以掌控的愿景。於是粽子和龍舟相遇,上演了一場經久不衰的大戲。至今,以為後人所傳播。

屈原和龍舟

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汨罗日,伤其命,故并命舟楫以拯之,至今为俗。

所以,屈原是大受人們愛戴的,這點毫無疑問。正因為如此,以龍舟紀念屈原便長久沿傳下來。因此,屈原和龍舟才建立了相互的關係。

端午節只能祝安康不道快樂?
安康、快樂、幸福,于節日問候,其中任意一詞皆匯總了幾個詞之意。所以至於端午問候,該用“安康”還是“快樂”,請隨意。如舉杯問盞的“干杯”,莫非就得干掉一杯啊。

縱使看作是對英雄的紀念,想必英雄們也是希望大家是快樂的。況且,現在的節日,除了清明以外,有幾個節日不是為了尋找快樂的呢。至少假日休息,也應該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吧。

所以,作為節日送祝福,說快樂也好,安康也罷,都是對所祝之人的美好願望,又何必較真。倘若以此作為文化深淺的依據,未免過於膚淺。

正如錢師(錢穆先生)所說,“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化而述之。吾從風俗,吾亦愛真理。如此,不偏不倚,甚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