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说语言·翻译外语学习口袋

拨开英语的迷雾之六——英语语速的快慢之谜

2013-07-19  本文已影响686人  临江先生

说起英语语速,大家普遍的感受就是太快了。快的让我们还没来得及反应,新的内容接踵而至,而我们的反应又滞后一步,如此恶循环,直到“This is the end of the tape.” 特别是听CNN, BBC类的新闻的语速感受和你听新闻联播的语速感受肯定大为不同,一般的感受好像是老外讲英语的时候都很快的,你的感受对了一半,为什么这么说呢?大家看过下图应该有些启发。

从上图来看,英语的频率在总体上要高于汉语0-1000个HZ单位,可见在每一秒的发音中,英语要比汉语震动的更快更多更密集。那么在听英语的时候,你的耳朵里的鼓膜一定、务必要适应这样震动的频率,怎么适应呢?

多听而已,注意不是听懂多少,而是首先要解决多听的问题,这也是我一直强调的,一开始就思考“听懂”,未免有些急功近利。没有多听的物质基础,怎么才能为听懂的“大厦林立,豁然开朗”做准备??

还有一个你可能忽视的,其他老师也不一定有能力讲给你听,但实际上用一句话就可以讲明白的,你一定要去实践的事。

加强你口腔肌肉和舌头的紧张度!

这其实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如果说多听是被动的接受,那么主动去锻炼你的口腔肌肉和舌头的紧张度就是主动的接近英语的频率的根本途径。大家很容易明白的一个例子,就是打鼓的时候,鼓面一定要有它所要求的紧张度,说白了,就是一定要紧绷到相对的程度,震动的物质基础有了,鼓声才悦耳!那么在讲英语的时候,要求的紧张度和打鼓的时候还有些不一样。在讲英语的时候,你的口腔和舌头不是一直紧绷着的,而是随时灵活的调整,好比需要的时候就制造一个鼓面,不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没有鼓面。在现实中,一边打鼓一边制造鼓面是不存在的,但在讲英语的时候,在你的口腔里就可以完成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中的奥妙微妙是不是一点破就很容易理解,不点破就比较神秘,甚至百思不得其解?

就紧张度而言,不是你想一紧张就有的。不经过一定的训练,想要收放自如是痴人说梦。而要让这种收放自如过滤掉人为的痕迹,达到自然的状态也是要下一番苦功夫不可啊!那么怎么锻炼紧张度呢?

唯“跟读、朗读”四字!

大家对朗读英语的建议可能习以为常,但为什么要跟读呢?原因在于大家朗读的时候都是从自我出发,你朗读的英语已经蜕变成带有你个人主观想象的英语了,无论是停顿、节奏、语调等,已经变声变调了,即使你自己觉得模仿的很像,但实际录下来一听,差距显而易见。所以要缩小这种差距,就要跟读,多跟读多体会,可以把跟读的过程录下来,反复对比,寻找问题所在,不断改进。

做好以上两步,快的就不快了!

其实在我们上大学的时候,英语专业用的“LISTENING: STEP BY STEP”教材就分初中高三级,我们当年听起来也觉得快,问老师怎么英语这么快?老师回答,快吗?我怎么听起来慢的很,慢的让我干着急,急的让我心脏病都要出来了!当时我们真无语,只怪自己学艺不精!现在想来,老师略带夸张的说法也是由衷的!

英语语速的快慢只是你主观的感受,适应而已。同时,在我们听英语新闻的时候,那些主持人可不是吃干饭的,人家以此为生,说话的语速都是经过专业训练的,快一点也正常,但我们做到以上两条很容易就可以适应,因为主播也是通过这样的原则训练的!在日常生活中,老外不是人人都主持节目,你有了“会当凌绝顶”的训练,就有“一览众山小”的豁然开朗。

英语快慢之谜,不是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