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志勇|旧文新思:大改则大成,小改则不成
2018年9月4日 星期二
经历了开学第一天的兴奋,大家稍显疲惫。之于课堂,思考的学生少了,发言的积极性降低了。归于平静之后,我们才能认清事情的真相。
晚间,整理文稿,偶然发现一篇旧文,写于三年前。当时,参加潍坊临朐的一次语文课程的展示活动,回校后,沉淀几日,遂成一篇长文。
细细地读,有些愧疚。当初的豪言壮语,当初的构想期待,今天实现了吗?当初的教学难题,今天解决了吗?问自己,顿生惭愧。
好好地读,也有些感动,毕竟热情没有丢,力量没有失。
幸好还有这样一些文字,可以提醒我:你知道你的初心,你清楚你的梦想,虽然有时退却,有时观望,有时懈怠,但是,在我的脚步停止的时候,内心总是想起圣•埃克苏佩里的那句话,我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
新学期伊始,回望自己的初心,你会更有斗志,更有智慧,更有韧性。路,长且艰。路尽头的“大海”,我却渴望。于是,脚步永远不曾停下。
附上旧文,时刻警醒,遵从自己内心的想法,一点点勾勒内心的蓝图。
一
从潍坊临朐回来,自己迟迟没有动笔,感性认识很多,理性认识也不少,可倾吐时没有方向,没有角度,没有条理。不知为什么。于是,边想边理,由内而外,自然而成。
潍坊临朐的教育已经远远走在了前列,这种前列不仅仅是应试,更是薛炳群老师口中所言的“生活教育,静悄悄的革命,2017考脑力和阅读力,笨鸟不飞,有笑有歌的课堂,师生发展智慧共同学习,夏山学校,巴学园”。
二
回忆薛老师富有激情的演说,再回想我在“南苑小学”听到的两节课,理念与实践,为什么会在这里无缝对接?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我们?
再看看临朐教育局的“一把手工程”,小学,初中,高中,相互衔接,无缝对接,真正的大格局,真正的广视野。依然想问,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我们?
为什么是他们,而不是我们?
我们缺少什么呢?
或许缺少,没有格局,没有视野,没有愿景。或许不缺少,这些理念我们能不懂,能不清,能不明?
我看,缺少的是公心、勇气和坚持。
临朐教育的阅读能力提升工程,看似是课程的大改革,与应试教育“格格不入”,实则是回归到本来的样子,回归学科本来的样子,回归到“人”的本质需求。学科本来的面目已经被我们遮蔽了好久,好久。
语文,悦读趣写、书法和经典诵读等等,本就是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关键,岂是只学习12本语文教材能比的,这样的回归,不仅能完全适应“应试教育”,更重要的是真正着眼于人的成长。
可悲的是,我们深信不疑的长年累月学习这12本教材。可喜的是,潍坊的韩兴娥老师打破了它,用勇气和执着给了我们极好的示范;临朐的阅读能力提升工程,是我们最好的行动榜样。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初心是什么?我们是否有勇气回到最初的地方,回到最基本的教育常识,回到“默默耕耘,静待花开”的境地,找回每个学科本来的样子?
三
结合“南苑小学”的两节课的“课堂观察”,深入分析理念和实践是如何无缝对接的?课堂基本流程为:
第一堂,读写结合,我的妈妈是( ),五年级,30分钟。
一、全班交流《我的妈妈是精灵》的阅读感受。(4分钟)
二、教师提出问题一,你想用什么词语形容你的妈妈?提出问题二,指向板书“我的妈妈是( )”,引导学生思考发言。其中,教师强调要说出“为什么要用这个词语形容你的妈妈?”。这一环节,教师小结时,特别强调题目对于文章的重要性。(3分钟)
三、学生快速书写片段。(15分钟)
四、学生上台展示,师生点评。老师以“好在哪里?”作为点评的提示语。
我的观察:
1、课堂流程特别简洁,课件没有任何花哨,关键处颜色背景变化清楚明了。我们经常陷入“课堂模式”的怪圈,几步几法,几法几式,绕在里面再也出不来,两者比较,必须摒弃复杂,回归简洁。
2、学生课堂参与面极广,目测达到了三分之二。学生发言声音洪亮,表达清楚。这绝不是一两次训练或者三四次作秀,能够达到的水平。如果真是一场“秀”的话,背后一定是师生的努力付出,一定是切实的指导和大量的训练,孩子们“秀”的是自己真真正正的语文核心能力。
3、学生速写片段。老师没有做任何的要求,没有一句苦口婆心的指导,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愿意写什么就写什么。其实,我很好奇,不知道他们会写成什么样。找到一个男孩子作为写作的观察对象。这个男孩子,书写速度挺快,边思边写,完全可以想见他的头脑在不停地运转。
男孩写得是“妈妈是天使”,没有事件,没有细节,完全是一种抒情或议论,若从我的角度看,这绝不是一篇符合标准的“好文”。可细看,为什么他的语言这么流畅?为什么他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这么熟练?为什么他可以把长句和短句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
整个书写过程,一气呵成,丝毫没有任何的停顿,完全是感情酝酿之后的迸发。我同样希望我的学生也如此,可细致的分析讲评,并没有达到理想的结果,而南苑小学的这堂课却达到了我所期待的结果。为什么?我的问题在哪里?
4、学生点评恰到好处。一位女生高声朗读作文片段,满是自信。一位男孩子,就是书写阶段我观察的那位,他站了起来,“啪啪啪”式的点评了这篇作文的优点,有理有据,头头是道。清晰的点评思路,显然是常态课堂下经常练习的结果。
看完作文课,再回忆学校负责人孙老师的讲座,似曾相识。生活化随笔,这不是我县成浩老师曾在初中实践多年的随笔化作文吗?开始做时,风风火火,中途却因发展瓶颈,未能走向远处。南苑小学的随笔化作文正在做大、做强,从学校,到班级,到个人,写作主题统一明确,要求细化,各年级侧重点不一,全校视角,分工执行,师生同写。
一件事,一项工作,坚持“开始”,坚持突破发展中的“瓶颈”,定能走稳,走好。
四
第二节课,读书汇报课,《小猪西里呼噜》,二年级,30分钟。
一、说一说。针对三个问题进行自由汇报,这三个问题分别是:(1)这本书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你喜欢书中的谁?为什么?(3)读了这个故事,知道了什么道理?
二、读一读。四人一小组,分角色朗读老师提供的精彩片段。
三、演一演。角色扮演分为独演,对演,群演。所演片段均是老师提供的精彩片段。
我的观察:
1、课堂流程同样简洁,富有创意。尤其是“演一演”环节中,拾级而上的三个层次,第一次见到,第一次见到将“演”梳理的如此准确清楚的教法。
2、读书汇报,不仅限于30分钟的课堂。上课前,我就发现了每一个孩子桌子上有两样东西,一是阅读单,包含了课上汇报的三个问题,孩子们已经把答案工工整整地书写完毕,二是读写绘作品,有画有文,图文结合,表达感受。全班接近60人,转了一圈,通看一遍,内容虽稚嫩,书写相当工整,绘画富有情趣。30分钟的课堂,环顾,人人精力足,爱表现。专注力强,持续时间长。不清楚他们平时的常规做法,真的值得思考和敬佩。
3、课本剧,本质上是角色扮演下的阅读体验。这堂课的“角色扮演”绝非为读而读,而是充分把“文本”和“角色扮演”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孩子认识文本,用表情、动作、语言来形象化表现人物情感,扮演过程中充分与人物对话,同情,同理,以此获得自己独特的阅读心理体验。因此,角色扮演对于理解文本,如何强调他的重要作用,都不为过。
真正的进入角色,体悟角色的情感变化,感受故事的跌宕起伏,丰富的肢体和内心体验,让阅读者本身产生对文字的敏锐之心,亲近之感。我们真的可以,真的可以让每一篇经典文章都拥有一部孩子亲身体验和亲自参与的课本剧,这会成为他们遇到的人生庆典。
这,真的不难!每个人都做起来,不论好坏,只论体验、感受和全员参与。
在会外国语学校的路上,外地一老师凑过来问道:“老师,你会不会是一场秀?”我笑了,说道:“真正的一场秀,秀出了他们真实的语文能力。我们需要这样的秀,我们的孩子们需要拥有这种秀的能力!”
我们的孩子,有吗?有的,毋庸置疑!只需要你的勇气,你的改变,走出教材,走向生活,走向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第二套教学大纲”之课外阅读。路,越走越宽阔,越走越清晰。
五
于我而言,不变的应是海量阅读与写作,深化的应是加强各课型的研究,改变是必须是繁琐的讲解,无效的赘言。
对校而言,倒有几点想法——
圣•埃克苏佩里说:如果你想造一艘船,不要鼓励人们去伐木、去分配工作、去发号施令。你应该做的是,教会人们去渴望大海的宽广无边和高深莫测。我很欣赏这句话,经常拿来读且思。每个学科原本是什么样子,相信每个老师都能模糊地构建出。我的学科,最美好的样子是什么,相信每个老师都能清晰的勾勒。
既然如此,最好的向心力是学科知识的宽阔无边和高深莫测,对于它们的追求,是最强的源动力。如果我们能展示学科宽阔无边和高深莫测的“冰山一角”,学科老师的眼里必定会充满欣喜,心里必定会充满动力。
每个老师都会在追求它们的同时,获得尊严,取得价值,享受快乐。在这一过程中,学科教师自身获得源源不断地成长,自己的孩子获得发展,自己的学生获得提升,还有比这更快乐更高兴的事吗?
保障每一位老师在本学科上获得突破,即使一点突破,即使过程之后没有突破,都应该享受掌声,这种掌声是对人的尊重,也是对人的认可,更是激发人朝向美好继续前进的动力泵。这种保障,不仅是支持,更应该是解除后顾之忧,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后顾之忧。
思想统一,行动方向一致,分头行动,团队指导,后勤保障。
思想统一,行动方向一致。阅读和学科的整合,现在看,已经是大势所趋,早行动早受益,真行动真受益。观望和彷徨,必须变成即刻行动。既然临朐已做得有模有样,完全可以“照搬照抄”。
写到这,要插一句,以前学习什么东西,总要辩证的看待,灵活运用,就是这一个“灵活”,花猫不成反类虎。有时,“照抄照搬”,未必是坏事。
举例来说,一年级时,我曾使用韩兴娥老师编写的《读儿歌学拼音》,完全按韩老师的做法,效果奇好。还有,六年级正带领学生学习《读论语学成语》,课件也好,设计也罢,基本是照抄照搬,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扎实。这些都是一线老师实践的宝贵经验,契合了儿童认知,应该“照抄照搬”。总之,前期得有一个准确的方向,有方向不迷路,有方向人心安。
如果我们仔细分析临朐的这些学科阅读整合课型,所选取的书目基本上是新教育的推荐书目,这些书目分成了文学、科学、人文三大类。
困难在哪呢?我觉得,困难有两个。
一是准确的选书,这个学科究竟需要选取哪本作为“第二套大纲”?这需要老师对可能之书有充分的了解,了解是选择的前提。
二是选书之后,如何把阅读内容与学科学习联系起来,其实就是怎么设计整合课堂的问题,临朐的一些课例应该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结合自己的理解,试着对第一个问题“准确的选书”做个解答:
语文:经典诗词,推荐书目,易选,好操作。
数学:《奇妙的数王国》、《马小跳玩数学》(各年级版)
英语:《论语》英文版,《飞鸟集》英文版,励志名言警句英文版,共同的特点是句子简短,陌生英文单词较少(已知有新教育英语老师正在尝试)
思品:《儿童哲学智慧书》(12辑),曾与自己的孩子共读,不错。《林汉达历史故事集》,《中华上下五千年》、《讲给孩子的中国地理》
科学:《让孩子着迷的77×2个经典科学游戏》、《101个神奇的实验》
艺术(音体美):《希利尔讲艺术史》(高年级)、《少年音乐和美术故事》、《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思考的魅力(舞蹈也是一种思考吗)》、《思考的魅力(足球教会了我们什么)》
上面仅仅是根据自己所知选取的与学科紧密相连的阅读书目,相信学科专业老师会提供更好的书单,相信专业老师能准确提炼图书精髓为学科教学所用,构建新课堂,无限相信学科老师的专业素养。
全员参与,全科阅读,课程整合,势在必行。思想统一,行动方向一致,分头行动,坚持团队指导,做好后勤保障。发挥每位教师之所长,前期不妨照抄照搬,做起来,做的多了久了,有了体验和碰撞,定会产生原创。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向着明亮那方,一直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