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罗辑思维课程由“知识付费”到“知识服务”转变”
罗振宇一直强调的“知识服务”,跟“知识付费”到底有什么区别呢? 知识付费的核心是课程,平台只负责打磨好课程。用户给了钱,得到把课程给出去,然后就完事了,你学得怎么样跟我也没关系。 而知识服务的核心是用户,不仅在课程内容上要适应用户的需求,课程形式上也需要增强服务用户的属性,例如引导用户讨论、解答用户的疑问等。 在今年的用户致信中,罗振宇也提到,越来越感到得到“服务”的不足。因此,其实从去年开始,罗振宇就一直在把课程往“服务”靠。
整体概念上,感觉有点像我们昨天讨论的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得到”在做知识付费,我们要做的是“专利付费”。
知识付费的核心是课程,平台只负责打磨好课程。用户给了钱,得到把课程给出去,然后就完事了,你学得怎么样跟我也没关系。我们最开始想做的是一个平台,负责对接专利,企业给了钱,我们把专利或者科研成果卖出去,然后就完事了,企业用的怎么样和我们没关系。
但是这样的模式,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客户粘性和客户的存活率。我们有个理念叫“服务好老客户就是开发新客户”,开发新客户的成本太高了,与其招业务员去开发新客户,不如我们服务好现有的老客户。
那怎么服务好老客户呢?
做服务的核心是用户,不仅在课程内容上要适应用户的需求,课程形式上也需要增强服务用户的属性,例如引导用户讨论、解答用户的疑问等。
对应到我们这个项目上,是不是可以把上下游产业链的服务都打通?反正都是做平台,卖资源,从品牌注册,专利注册,品牌设计策划,营销服务,团队搭建,渠道建设都可以做相应的资源整合。未来就能形成套餐式报价,看客户怎么和我们谈的。
如果客户是只有钱,有个想法,什么都没有,我们可以卖全套服务给他们,从零开始,品牌建设,包装,产品研发生产,推广营销等等,我们赚服务费和资源嫁接的费用就好了。如果客户什么都有,可与选取我们整条产业链中的一部分来购买,甚至未来,还能组建私董会,只要客户基数足够,我们未来做一个美健品类的商学院,收学费也未尝不可。这个链条转起来,能玩得太多了,绝对是个机会,前期要布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