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类比体质

2022-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茈情岢待

        为了了解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X,我们往往会去找一个我们极为熟悉的A,然后,用一个“≈”的符号把X与A联系起来,由此,从A的属性,了解X的属性。

        比如,教育就像一副眼镜,戴上眼镜之前和戴上眼镜之后,我们看到的是同样的世界,受教育之前和受教育之后,我们看到的还是同样的世界,但是,戴上眼镜之后,受教育之后,我们就可以把这同样的世界,看得更清楚,更透彻。

        然而,即便我们可以通过类比,这座形象生动桥梁,跨越已知到未知的鸿沟,可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受到自我认知的局限,而滥用类比,甚至是错误的使用类比。

        据说,有一家销售牙膏的企业,为了快速且大量的售卖其生产的牙膏,如此宣传道——种在地上的杨树就像是长在嘴里的牙齿,用白石灰涂在杨树上,能给杨树杀菌消毒、保温防冻、防治虫害,而使用本企业生产的牙膏刷牙,就像是给杨树涂上白石灰一样,防止您的牙齿免遭虫蛀,让您的牙齿更健康。

        不得不说,咋一听,这则广告还挺有画面感的,也的确会得到很多人的认同,但仔细一想,二者压根就扯不上半毛钱关系啊。您的牙膏除了在颜色上和人家的石灰相似,其他还有啥?

        幸好,在深想一层的基础上,我们还算能意识到其背后的逻辑漏洞。可是,生活中有些事情,可能是我们压根就意识不到的,不仅如此,反而我们可能还乐此不疲,进而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曾经那个年少轻狂的我们,好像都会有意或是无意的说过类似的话,“如果我像他一样有钱,我早就满世界旅游了;如果我像他一样有名,我早就生活的有滋有味了;如果我像他一样有才,我早就考上名校了……”事实真的如此嘛?我想问,“你和他之间除了生理特征之外,还有什么是一样的嘛?”回顾我们的成长历程,但凡是用到“如果怎么样,就怎么样”的句式,是否常常是事与愿违呢?

        归根结底,还是自我认知上出了偏差,就像是一本书说的一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人人都渴望习得“一招制敌”、“一夜暴富”的技能,但是,有一定认知的小伙伴压根就不信那一套,也从不会错误的把自己类比成拥有此技能的人。

        有没有快速提高成绩的所谓的答题技巧呢?反正我的回答肯定是没有。可是,学生来你这里就是打算每天提高一分,三十天提高三十分的啊!而你却说没有,那不行,你肯定是骗子。于是,学生去了一家声称可以快速传授此技能的学习机构,然后就开始学了,同时,还学的津津有味,学完之后,还反复感谢人家。

        很明显,越是不相信学习是积累而来的人,就越是不会积累,也就越是到处寻找各种绝杀的技能,也天天幻想着学会此技能后,一招通杀的快感。

        读中学的时候,我无论如何也理解不了,为什么一群又一群的男生躲在臭气熏天的厕所抽烟,闻着臭味不说,还一个个的呛的不行不行的,到底是图个啥啊?

        工作的时候,我更是不能理解,为什么有很多人要想方设法的考进体制内,我反问他们,也反问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就应该去大城市闯荡嘛?不就应该多去尝试嘛?为什么要做一眼看到头的职业呢?”

        我想,我不能理解他们,他们可能也理解不了我吧,就像说你没饿过肚子,永远也体会不到那个滋味一样。所以,当我的观点与他人相左时,我常常提示自己,“哦,可能他有他的自我局限,所以才会那样看吧,哦,我可能也有我的局限,所以才会这样看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