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是谁”的思考

2022-10-12  本文已影响0人  乐_阳阳

01.好在写这份作业时,我是清醒的,在静谧的凌晨可以安静地思考,不受外界的打扰,内观自己的心,捋一捋属于自己的成长之路,像爱丽丝一样来一次奇妙的旅程。

02.从身份的变化来看:

小时候,我是爸爸妈妈的宝贝,是全家人关注的焦点,直到妹妹的降临,我升级成为了姐姐。从被照顾到学着去照顾妹妹,是一种成长。

上学时,我是班级里个子最小的,身体羸弱的孩子,同时,也是老师眼中最为乖巧、最为勤奋却怎么也学不好的学生。

是同学眼中善于交流、善于表达的伙伴,更是妹妹眼中最疼爱她的姐姐,是家人眼中,寄托的希望,尤其是学习的希望,结果都不尽人意。

工作时,我是领导眼中不谙世事的小姑娘,是同事眼中自律到极致的人,更是他们眼里特立独行的人。

结婚后,我是先生眼中找不到的姑娘,是一个容易被骗的、单纯的人;是孩子眼中充满无限魔力的妈妈,是努力学习的榜样,是能解决无数问题的“奥特曼”。

现在,我是一个保持这学习节奏,仍旧逃不掉焦虑的二胎妈妈,也是一名职场工作者,更是生活记录者,早起践行者、日更达人等等。

03.从时间的更替来看:

0-7岁,是孩子,基本处于被大人照顾的时期。大部分时间还是享受了孩子该有的多彩童年生活。

8-23岁,经历了少年、青少年和青年的求学时期,开始萌发了更多自己的想法,对世界、对社会、对生活开始有了自我的想法和态度。

24-29岁,工作后的我,从单纯的校园生活中脱离进入到复杂社会,历经迷茫、彷徨、奋斗、失望、痛苦、别离、相聚等等心理变化的职场人。

30-36岁,开始步入婚姻的殿堂,升级了一个更为高贵的身份,妈妈。有了自己的小家,乖巧懂事的孩子,善解人意的公婆,互帮互助的小姑子,我就成了别人眼中最幸福的人。

以上两条不同路线的身份变化,都是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途径。在潜意识里,我真正想去了解“我是谁”以及用行动来诠释的,应该是2020年。

不是因为疫情,而是在疫情之前,我第一次给自己买了课,是花钱的那种,记不清是599还是699元,心疼了很久,想着要改变自己,迈出的第一步:参加了樊登读书会训练营。

这个一个对我来说富有挑战的开始,每天的作业是输出500字的文章,几天就得要看一本书。当时的我根本凑不出来这些字数,常常熬夜到凌晨,基本都属于掐点交作业的人,每天被不能交作业、写不出来好作业的情绪包裹着,焦虑着。先生见我如此难受,劝我干脆放弃得了,咱们的日子也照样能过。我心里委屈极了,真是想他说的那样,也不是日子过不下去,不能让自己这么难受,索性就不继续。

内心却不服气,凭什么人家可以做到,我就不行,越是这样的情况,越得要坚持啊,我一遍又一遍的告诉自己,像爱丽丝一样,总会有另外一个自己出来安慰和鼓舞自己,就这样,我也就坚持下来。2年快过去了,我很开心,成为了一名生活记录者,一位日更达人,一名早起践行者。一下子身上的标签就多了很多,是对自我的肯定也是努力多坚持一下的成果。

就这样,我在学习群里接触了更多同频的朋友,越来越多正能量,积极向上的人,思维也开始慢慢打开,心态也开始变得更阳光、开朗。

直到现在,不论是怀孕期间还是休产假的时候,学习的事一直都没有落下,尤其是对自我生活的记录,日更的坚持,是对我成长的一种最好印证。躺在产房里,想的都是要把这份幸福的痛记下来,也是一次历练,一份成长。

我是谁,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真的好难回答。现在,我想明白了几点,关于这个问题:

1.我是社会人,有独立思想的个体。

2.我是妈妈,最为傲娇和高贵身份。

3.我是职场人,有着别人羡慕不已的工作。

4.我是学习者,对世界保持着探究精神。

5.我是长期主义者,可以坚持自己所爱的事

6.我是行动主义者,用具体的行为来过好日子

7.我是。。。。。。

标签会变的越来越多,而我想要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少,不再是努力向外求,更多则是向内观自己的心,提升自我接纳的心量,丰富当下生活的每一天,努力过好幸福生活的人。

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历练自己才能真的成为自己,全面地爱上自己。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