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今天!天宫二号择时卸任,在轨历时1037天
据中国载人航天官网13日消息:天宫二号将于2019年7月19日(今天)卸任,择时离轨进入大气层蚀毁,少量残骸将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这是继一年前天宫一号卸任后,又一次受控执行预定坠落计划。
有很多小朋友问,既然天宫一号、二号作为中国空间站计划的一部分,为什么要选择人为坠落,而不是与空间站的其他结构对接组合,亦或任其继续飞行直到“寿终正寝”呢?接下来,中国空间站又有怎样的一个大致规划?
为什么要受控坠落?
2016年9月15日22时,天宫二号实验舱搭载长征二号FT2火箭发射升空。原设计寿命为期2年,截止当前已在轨运行1,037天,完成多项预定任务。
天舟一号(左)与天宫二号(右)对接2016年10月19日凌晨,天宫二号与神舟十一号飞船实现载人对接,航天员景海鹏、陈冬入驻天宫二号,完成为期33天的太空飞行。
2017年9月17日下午,天宫二号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实现自主对接,并完成了太空“加油”技术突破。
任何航天器都有自己的寿命,而设计寿命是确保在功能完全退化之前,可以正常完成各项计划的服役年限。在设计寿命到期时,飞行器按规划退役,也是其前期计划的一部分。当然,设计寿命到期,视其健康状况适当延迟退役时间,在国际做法中是非常普遍的。
目前,地球外层空间航天器数量已超过2,000枚(主要是人造卫星,占90%以上),对完成预定任务的航天器进行自主受控“回收”,可以减少太空垃圾,降低对正常设备的潜在威胁,这体现的是大国风范和国际义务。
对我国来说,受控蚀毁还可以采集更多轨道数据,为空间站研制和运行积累更充足经验。
下一步计划是什么?
早在1992年,中国就确立了以建立空间站为目标的航天计划,分载人飞船、空间实验室、长期空间站三步走方针。
从2003年10月神舟五号到2016年10月神舟十一号飞船,中国累计实现太空载人飞行14人次。在第一步的“载人飞船”方面,已积累多人多天、太空行走、人员交换、安全返航等系列经验。
2011年9月天宫一号和2016年9月天宫二号的发射,则已分别累计2,377天和1,036天实验室在轨运行。在第二步的“空间实验室”方面,已掌握空间对接、空间装配、空间补给、受控回收等系列技术。
完成了载人、补给、交换、维修、回收等先决条件后,下一步当然是长期在轨空间站。
预计2020年,中国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将发射升空,并于2022年前后分别完成“问天号”实验舱和“梦天号”实验舱的对接,最终组成“T”字形结构。
建成后的中国空间站总重约90吨,长期驻留3人,是世界上第二座空间站。目前,国际空间站已超期服役,最新一次计划退役时间为2024年。届时,中国可能是世界上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