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人本咨询学习(4)
“确定与不确定”在心理学上来说是一种常态,也是一个哲学上的问题,生活中是有着很多的不确定的,但在不确定当中,也一定是会有着一部分确定在,不然生活是无法继续下去的。
如果来访因为“不确定”而产生了很严重的焦虑,那么咨询师在工作时,便需要做更多的一些工作,帮助来访在其不确定当中,去寻找和发现更多的确定。
咨询师在面对来访时,要放下更多的“控制”的想法,以更多的、更开放的方式去接纳来访带来的“不确定”,而不是一味地想要控制着来访,往咨询师想要的“确定”的方向去走。
来访其实是“确定的”,只是不相信自己的“确定”,咨询师要做的是帮助来访听到自己内在的声音、去觉察自己内在的声音,去相信自己内在的“确定”。
当来访在咨询中一直在绕来绕去时,咨询师是会产生一定的焦虑的,会担心这样下去对来访没有帮助,会担心来访是不是能有收获,会不由自主地想是不是要让来访往自己“确定”的地方走,这些都是正常的。
来访一直在笑,也不一定就是一种防御,可能这就是来访讲述时的一种风格,在这个部分,如果咨询师有好奇的话,可以在工作中提出来,跟来访一起讨论关于其“一直在笑”的这一部分。
关于如何跟来访准确地共情,要做到的就是咨询师要听懂来访想要说的、要表达的是什么,并且是用来访的方式去听懂他说的话,而不是用咨询师的理论去听。
共情并不是要完完全全明白来访,而是咨询师要用“第三只耳朵”去听,听懂来访言语背后真正想表达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反应和反馈。
当来访反馈说咨询之后有收获时,有时候来访并不一定是真的有所收获了,而是对咨访关系的认可,或者是对咨询师期待和认同的一个投射。
来访表达出来的想法,与来访实际做出的行为是矛盾的、不一致的,而这就是咨询师要去工作的方向,帮助来访去看见及整合。
来访提出的一些内容,是否需要深入探讨或者具体化,主要看咨询师的判断,咨询师要根据个人所学的咨询流派、技术等,来决定咨询的深度。
比如精神分析更多的会问“为什么”,行为治疗更多会看“怎么做”,人本更多会关注“当下是什么”……
关系是需要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去建立的,就像走过一座桥梁时,需要一步一步地走过,甚至过桥的时候,中途可能还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风险,而不是踏上去之后,一步就能跨到桥的另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