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4-26
在懵懂的少年时代,外婆问我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我说我希望可以隐居。这样的想法对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孩来说有些奇怪,我也已记不起当时的初衷,但是那幅图景,深林,宁静的湖畔,小木屋,曾出现在我的画笔下,也一直在我的心中。
十五六岁的时候,发觉自己喜欢女孩子,没有什么挣扎,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梦想是将来和心爱的人幸福快乐的生活,那时看来是并不容易达成的,为了构建那个理想的“王国”,我不断直面自我,挑战自我,完善自我。这个“王国”,是我的意义,也是我的病灶。长期的隐痛使我不得不找寻治愈的方法:一枚“特效药”或者需要长期服用的“中药”。那枚传闻中的特效药------一个人,我一直也没找到,但是“中药”我却一直吃着,它便是修行,找寻更深更广的意义。修行就像中药一样,有时感觉并没有什么实际的疗效,但是有一天,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突然发现自己被治愈了,这种感觉,实在难以形容,平静,温暖,达观,也发散出来感染着身边的人。其实人人都生着病,只是我的痛更明显,会想去找“药”;更多的人,痛得麻木,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在痛,有没有生病了。
其实我们所经历的一切:痛苦的,不幸的,快乐的,幸福的,乃至一些细枝末节的事件,都是有含义的,如果有心梳理,站在高远的角度观看,就能发现一些关联。这些关联细密交织成就了你这个人,如果只看到一个点一个事件,是无法看全你的;就像看树,蚂蚁看到的一个平面,毛虫看到是叶子,人看到的是一棵树,比人的视野更宽广的,也许看到的就是树的整个生命体系,根系在吸收养分,汁液在脉络中流淌,叶的吐息,生长在树上的生命,树给这块区域所带来的影响,微观宏观,实为目所难及。那么我们所经历的某个事件,又怎会是独立的存在,它可能是一个因,也可能是众多因累积的一个果。既是因,是否要警觉它可能带来的后果;既是果,也没有什么好怨叹的,------你本可以在因积累的过程中改变。在灵魂轮回的概念里,这个视野将拉的更高远。再比如看一个人的角度,在你的世界里,他可能是一个阴险小人,但在别人的世界里,他可能是个好父亲,好儿子。又或者,到底是什么样的因缘使他成长为这样的人,如果抹去这些因素,他也许就会变成另外一种人。你是否就会更多一份理解与宽容呢。所以一切的重点不是外部事件本身,而是你如何看待它。
关于心,或者说灵魂,本心,本觉,那个超越我们肉体,现世的存在,我也有一份体会。以往我总是会问,佛教的核心,修行的终点,乃至万有的根源,是哪里呢。苏格兰灵媒Ainslie Macleod在《the Instruction》一书中说:“你的人生早在出生之前就被你的灵魂计划好了。”“你的人生计划包括一个完整的人格,一系列的目标,要克服的挑战,要遇到的人,要面对的恐惧,还有要学到的课。”最近一段时间我有所觉察,以往的种种经历,在指引我走向的目标,回归本心。
大学时期跟随家人去终南山圣寿寺拜见师父,师父赐我名为本心。我想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我由此去探询本心的含义,断断续续,直到去年,在《楞严经》中看到,那离开精神物质,心理生理现象以外,另有一个超然独立能够分别的自性,就是自性本体的真心实像。它灵妙光明而清虚,是万有的根元。之前所说的,人因不同的经历事件而成就不同的人,那么这个本元,大概就是它不论经历何种都不会变化的心吧。如果抹除一个人的记忆,灌输另外一个人的记忆,他就成了别的人,那这个被成就的人就像是虚幻的一样。真实的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