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并不知道什么叫努力
一谈到未来,言必及努力。我们都知道,只要更努力一些,一切都会更好。但不谈方法的努力,都是耍流氓——我们耍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今天我们一起阅读《精进》,从“耍流氓”进入到“谈策略”。
在这之前,我们需要先对自己进行一次总结与反思: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天赋和努力哪个更重要?
在他人眼里,你是否有什么突出的才能?
如果有,是怎样形成的?如果没有,你觉得是因为什么?
对于“努力”这件事,《精进》提出了新的观念、以及有效的行动策略。通过阅读第六章、以及完成该章后面的实践练习,我们一起向着更“高阶的努力”出发。
1. 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本·霍洛维茨是硅谷有名的企业家。他的一位CEO朋友手下有一位得力干将,工作非常优异,这位朋友想要提拔重用他。可有人认为他在管理能力上未必能够担当重任。为此,霍洛维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管理能力是后天掌握的一种技能,而不是先天具备的禀赋。
对于人的才能,研究者们有着不同的观念,一种认为人的才能一旦形成就相对稳固,不会轻易改变;一种认为人的才能可以通过后台努力不断提升。前者形成了“僵固型心智”,很大程度可能抱有着“看他人是天才,看自己是蠢材”的悲观心态;后者则具有“成长型心智”的特征,他们“看他人是天才,看自己也可以成为人才”。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智商高于140的人只在人群中占有0.4%。那为什么智力相当的人,却会出现天壤之别?事实上,人的大脑具有相当大的可塑性,后天努力对人的改造是惊人的。
我们都看过一部叫《阿甘正传》的电影,阿甘的智商只有75,但他不断不断努地奔跑,却让成了橄榄球巨星、代表美国乒乓球队与中国比赛、成立一名企业家。艺术源于真实。这个世界上比我们做得更好的人,大多数跟我们处于一样的层级,然而他们用努力拉开了距离。
2. 努力也是一种需要去学习的才能
为什么我们明知努力可以让自己变得更好,我们却不去努力呢?
是我们不愿吗?不是。
是我们不能吗?不是。
是我们太懒吗?可能是。
一系列的追问,我们找到了“懒”这个答案,不只是懒,还懒到无可救药——懒癌,从此彻底弃疗。厉害的人,他们懂得继续追问下去——
为什么懒呢?因为觉得难。
为什么难呢?因为我们不懂得怎样省时省力的去努力。
对于“努力”这件事,我们要破除一些陈旧的观念,努力不是一味地“使力、使力”。在努力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励之外,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地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
从当下公司的岗位聘用,我们会看到,每一个岗位都有特定的技能需求,做编辑的需要强有力的文案功底,做销售的需要沟通、说服能力强,做策划的需要想法多、思路广。只有在这个方面有一定的才能,才会得到聘用;而只有才能卓越的人,才会被领导重视,得到提拔。
特别是对那些资源较少的人来说, 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不多的资源(时间、精力、金钱乃至勇气)聚拢起来,投注到做一件事情上,并且把这件事尽量做到极致,而非“差不多”。
世界上没有两个词比“good job”更加有害了。在《爆裂鼓手》中,以教学严苛著称的音乐教师弗雷彻这样说。因为这两个词容易让人陶醉在短暂或肤浅的成功里,失去了进一步向上冲刺的动力。
要想不仅仅是“差不多”,要想超过一般人,我们要不满足于“标准动作”,在学校不仅仅满足于课堂的练习、考试;在工作中不仅仅满足于完成按时按质完成更多。我们应该为自己增加更多“必要的难度”。并且随着对难度的适应,为了避免进入“舒适区”(或者说瓶颈期),我们还要不断地设计更有难度的挑战。
3. 坚持下去,并没有那么痛苦
想要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坚持必不可少。努力是难的,坚持努力就更难了。
在这个时候,我们总喜欢谈论意志力。好像我们意志力足够强,就能坚持到底一样。事实上,意志力非常不可靠,你越强调它,越依赖它,你中途放弃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意志力总有可以承受的极限,就像一根已经绷得很紧的绳子,若是再用力的话,随时都会绷断。
真正让人可以坚持下去的,一定是这件事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兴趣。
然而我们好像同时患上了“兴趣饥渴症”与“兴趣寡淡症”。我们很想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为了什么可以坚持到底,为此我们做了很多的尝试,但总是过不了多久,激情就消失殆尽。越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越寻觅不到,因为这急于求成,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使我们离“真正的”兴趣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