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趟了趟AI的浑水
最近接了一个AI项目的推广,我的任务是帮他们解决对外推广的事情。
这是一个由一群年轻人组成的AI团队,他们来自五湖四海,甚至海外,通过远程沟通,开发了一款面向所有人的AI工具。
这个AI工具其实就是把文字交给AI来念出来,同时做到咬字,意思准确,同时保留AI所复刻的人的风格。
比如,我可以让马斯克读一段唐诗宋词,可以让动画人物读一段英文RAP。
核心技术是语音识别,语音生成,目前主要应用应该是在音频制作,动画制作,游戏制作方面。
当然,最近这一年里,这样的AI工具非常多,非常热闹,有AI演戏的,有AI卖货的,有照片回忆的,有AI翻唱经典歌曲的。
同时,也有很多AI创业项目主要来自于原产业的延伸需求,比如AI制药,AI投资,AI植物识别等等。
排除头部硬件,头部LLM模型这些巨头做的事情之外,其他很多创业项目都来自于下游应用端,而这些应用端很多时候来自于原产业的延伸,精细化,智慧化需求。
但是很多我认为都只是陪跑,而只有一小部分已经融资上岸。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有几类产品更容易融资上岸,成为下一轮的前排高手。
首先,就是它能做出一个丝滑的,有需求的产品。看似这个目标简单,但实际上,对于当下AI应用的创业者来说,这并不简单,它考验的核心,实际上还是web2.0的基本功,即发现需求,开发应用,解决需求这一个基本的事情,所谓的商业本质。
比如最近有看到的elevenlabs,heygen等等,包括之前的runaway,都是在视频,动画,文字等方面首先打造了一个丝滑的,可以解决多类需求的工具,其背后的技术,模型来自于很多大模型的开源接入合作,因此,这些团队在模型,融资与个人技术的结合下,很快的把产品给造了出来,且短期找到了合适的市场切入点,提前领跑。
其次,其产品迭代速度,团队反应能力必须够强,如open AI多次迭代带来的震惊世界的内容,其背后是团队快速反应,快速迭代,并快速针对现有用户深入耕耘,做初次增长,复次增长,交叉营销等等工作(这些属于我的专业领域)。
对于我来说,能够在这个领域与世界高手交流,也是值得期待的事情,当然,商业很残酷,我判断大量产品会在这些迭代过程里死于非命。
技术的竞争,就是好与坏,强与弱的对比,特别是这种在高速增长,抢占市场份额的技术产品,谁好谁就上,通过融资,直接拿下世界版图。
而反观我参与的这个团队,目前我认为团队做了一个好的功能,但是在他们面前还有很多未来会遇到的问题。
算力的问题,是这类AI公司最主要的问题,如果全部用英伟达,成本太高,负担不起;除此之外,商业化不明朗,目前绝大多数AI产品没有足够持续的收入来源,效果无法保证;
但产品的开发,应用的问题,功能的迭代等等,堆积如山,团队 不得不抗住压力持续开发,同时,还有跟我相关的,如何把这个粗糙的产品推广到市场中去的问题。
面对种种问题,每个人被迫得需要提高自己的视野,拓宽自己的眼界,甚至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因为一切都是混乱的,但是如果解决这个混乱,一切就上高速正轨。
拥有这样的经历是难得的,上一次做这样的事情,是5-6年前,社交媒体刚刚开始崛起时,我帮一个O2O独角兽公司做增长的时候了。
那个时候,我们所遇到的问题几乎是一样的,有产品,有技术,有留学背景,有海外视野,但是唯一没有的,是我们对用户的了解,我们要把一团陌生的我们自己认为很有用的工具,送到从未接触过他们的人群手里,而我们的目标是要完成100W用户。
所有的创业都是艰难和混乱的,所有的决策都是困难的,所有的执行都是必须的。
但是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改变,让自己做那个提前进入新时代的,清醒的人,或者就是单纯的让红利离自己近一点。
是浑水,也要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