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老旧的规矩还存有多少感念
周末偶有回乡,每次回,每次都有不同的感觉。特别是现在,回乡的次数少了,回乡的感觉就更不一样。
而今回乡,也只有去去亲戚家。父母不在了,加上兄弟们也都在外谋生,见面的时间都显得珍贵。吃午饭的时候,我们都陆续落坐,酒也上好了,亲戚家的几个小孩只是在桌边转了转。人到齐后,大家开始动筷开吃,可我见着小孩子依然没有上桌。等到菜上齐后,亲戚家另开了一个小桌,小孩全部在小桌上,饭都盛好了,听着亲戚说了句,你们吃饭吧。这时,才见孩子们开始吃。
饭后,我就有意识的问亲戚,孩子们吃饭的习惯是不是大人教的。他笑着说,从小就这样叫着教的,慢慢的就成了习惯。
回来的路上,我就一直想着,想着以前农村生活时的那些规矩。这些规矩,没有什么成文不成文的,都是一代一代人传承下来的,慢慢的就成了那时的生活养成。
这种老规矩,因地而不同。加上生活年代的不一样,传下来的时候,也可能有许多都有所变化,有的不合时宜,就被远远的抛掉了。我对历史不太追究,只对自己曾经经历的有所印象。
吃饭的规矩我记得最清晰。我外公对这些小规矩,那是从不放过。吃饭前得把桌子收拾干净,还要为长者搬好板凳。摆好桌子,还得看下家里人都回来了没有,如果还有在外做事的,就不能上菜。人都到齐了,先上菜,小孩子还要把筷子摆好,如果大人要喝酒的,还要摆好酒杯,拿好酒。年龄大点小孩的要为大人盛好饭,小点年龄的小孩,不好盛饭,就得为大人端好饭。人都上桌了,家中年龄最大的没动筷子,其他人不能动筷。夹菜时,只能从靠自己一边去夹,不能夹到对面人那里去,更不能将菜从底下往上翻起来去找自己喜欢吃的。不能因为自己喜欢吃的菜,就站起来只夹一个碗的一样菜。吃饭前,不能装筷子直接插在饭上。吃饭的时候,不许说话,不许桌子上掉饭菜,吃好后,碗里不许剩下饭菜。吃饱饭,筷子就放边上,不得将筷子放碗上面。盛饭前,拿着空碗不许敲碗,那可是大忌,弄不好就得挨顿残打。
小时候,家里兄弟姐妹较多,外公管教很严,常因为饭桌上的事,不知道曾经挨过多少次的打。外公打人很厉害,只要是饭桌上没按规矩做,大部分都是被他用筷子狠狠的打在头上。无数次的打,才不得不带有很深的记忆。从小也就自然而然的养成了一些习惯。对待自己的小孩,也偶有在饭桌上教育,只是成效不大,毕竟现在的小孩惯他们宠他们的太多,所以他们饭桌挨打受教育的机会相对少多了。
小孩子和女人来客的时候不上桌,这是很长时间的习俗。一来客人,就远远的站着,看着桌上丰盛的菜,口水都要流出来。如果遇上有一好心客人,或许会夹些好菜给你。但大人一定会使个眼色,告诉你不能接,要么就是赶紧离开,别影响客人用餐。
遇上农活较忙的时候,大人还没回来,就得一直等,就算再饿也不能先吃。
年三十,家家户户得用美食先敬祖先。然后,我们所有的小孩都必须拜祖先,意思是要祖先保佑我们平安成长,这个礼仪一直觉得很正规。大年初一好早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先要和家里最长辈的问新好,给他们拜年,这个拜也是很规矩的。遇上一个宗族里有辈份大、且年龄长的,这些族里的晚辈,都得规规矩矩跪拜,行大礼。
年三十晚上发压岁钱,那一定是要等到好晚才会发。不会是现在这样,想到发就发。压岁钱,一定是深夜发,意味岁岁平安,小孩子又长一岁。那时就算再困,都会一直等着大人发的压岁钱,也算是最快乐的事。
农村的规矩很多,而今生活环境的变化,一些东西也没有传承下来。在我的记忆中,有很多记得不太清楚。小时候对这些规矩总觉得大人太过于苛刻,很想反抗,其实又力反抗。从不愿意接受,到后来成为一种习惯,也是不知不觉中的事。
现在想想,生活在农村中的那些老旧规矩,并没有让自己觉得有什么不妥。这些农村老旧的规矩反倒养成了自己的一些好习惯。知道等待,懂得礼让,学会珍惜,节约不耻,长幼有序,来客为上,有所节制等等,这些习惯,也逐渐的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里。带着这些远走他乡,让自己赢得尊敬。
后来,这些印在生命中的规矩意识,也让自己养成了守规蹈矩的人。没觉得我是老套的,虽说有点傻,但总是很自在的生活,没有压力和恐惧。
农村的老旧规矩,我真的还想捡回些。别看现在很多东西都比原来强,但我还是喜欢老旧的一些好方法、好传承。这些东西会让我记住来时的路,会珍惜以后的路;这些东西会让传承变得更加坚实,让我们变得越来越有力量;这些东西会促成人在潜移默化中自觉,让小规矩成就我们的大规矩。
人越要久远,老旧的规矩也会愈久弥香。
89 b�I�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