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观影散文想法

杀死你的恐惧——《小丑回魂》

2020-11-13  本文已影响0人  都市里的隐者

每年万圣夜无以为庆,就是看一部恐怖电影的事。今年不幸各种琐事凑到一起,电影一拖再拖,用了快两周才断断续续地看完,就是这部名噪一时的《小丑回魂》。

电影英文原名《it》,原著斯蒂芬·金,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是恐怖影史上前五的作品,而排第一名的仍是斯蒂芬·金本人的《闪灵》。对这样的大神我只有膜拜的份,这一点连《冰与火之歌》的作者乔治·R·R·马丁也会同意——他曾和金一起接受采访谈写作,说起自己日常写作十分艰难宛如便秘,有时憋一天也挤不出来多少,好不容易挤出一点还可能不满意。但金就不一样,他从来没有这种艰难的感受,永远都是文思如腹泻,一个月就能写一部长篇小说,让马丁大爷羡慕不已。

不说这两种方式孰高孰低,这跟两人的作品类型和对写作的要求有关——马丁本人是历史学者,写作需要大量的历史依据和严肃设定,各方面必须极其严谨;而斯蒂芬·金是流行作家,作品只要悬念够气氛足,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就能保证畅销。他的原著我看得不多,电影倒是看过几部,其中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小丑回魂》,甚至超过公认的经典《闪灵》。

小丑潘尼歪斯

恐怖电影当然讲的是恐惧,但《小丑回魂》的篇幅更多的是关于青春、伙伴、友情、初恋和成长这些温馨的主题,这是我最喜欢的地方之一。片中六个小伙伴的互动让我想起了类似题材的美剧神作《怪奇物语》——同样发生在八十年代的美国小镇,同样的夏天,同样的五六个小伙伴,同样的青春和成长,同样神秘恐怖的怪物,就连懵懂的爱情都很相似,主角之一甚至还是同一位小演员,并且两部作品都是小说改编。这可能是老一辈美国作家的情怀,毕竟那个美好的黄金年代再也回不来了。

懵懂的青春年华

恐怖电影自然不该详细剧透——这是豆瓣大神们的专利。斯蒂芬·金几部作品的改编电影,其惯常风格是纯粹的恐惧和纯粹的氛围,难以解释的灵异和怪物,还有血浆的海洋。至于恐惧背后的原因,要么交由观众自己去发现,比如争议颇多的《闪灵》;要么任由大家随意猜测,比如《迷雾》。而这部《小丑回魂》则什么解释都没有。据说金在原著里倾向于给出解释和探讨,而且具体的说明在去年上映的续集《小丑回魂2》中得以体现——我打算不留到明年万圣节,马上抽空一看。

青涩的初吻

具体的说,《小丑回魂》中的恐惧并非来自这个形象邪恶的小丑本身,他在作为小丑之前首先是各位主角心中畏惧的事物,这些事物大都源于原生家庭和学校——母亲的过度关心和欺骗、变态父亲的控制欲、家庭成员的失踪或惨死、宗族信仰的要求,当然还有校园霸凌。

所谓成长,就是在这些恐惧和束缚面前不再软弱屈服,不再害怕退缩,而是学会直面内心——每个人的生活都有各自的苦恼和难处,但无论什么样的困局,只要身边还有朋友支持,就一定能鼓起勇气迈出那至关重要的一步,这一步就是反抗——不甘于忍受欺凌,不甘于被父母过度保护锁在家中,不甘于一味逃避,而是和伙伴们一起去寻找、面对乃至杀死自己的恐惧。这个过程中当然也有争论和退缩,朋友们甚至一度四分五裂。但在伙伴被掳走后,他们还是决定主动面对小丑,不但要救出朋友还要杀死它,否则他们一辈子都要活在无法逃脱的恐怖噩梦和对朋友的愧疚中。

小丑鬼宅内波特街29号

最终经过放手一搏,每个人都获得了成长——在这青春期的暑假里,他们直面并放下了自己的过去,告别了软弱的自己,摆脱了家人的控制,击退了百年来阴魂不散的小丑,拯救了众多被折磨被杀死的家乡孩童的灵魂,也留下了一生难忘的回忆。他们对小丑和自己的生活不再恐惧,还一起立下血誓——如果有一天小丑卷土重来,他们定会回到家乡彻底杀死它——也就是续集讲述的27年后的故事。

下水道里被杀死的孩子们

斯蒂芬·金的高明之处在于,他描述纯粹的恐惧,但描述的又不只是恐惧——恐惧是人心的镜子,虽说他有一套伪心理学的解释,寓意也早都明示在他的意象之中了。固然他讲的是几个主角战胜恐惧的故事,但需要克服恐惧获得成长的又何止电影里那几个少年少女呢?作为成年人的我们是否已经克服了那些在青春年少时就该跨越的桎梏,直面内心并找到自我价值了呢?

这我不好回答,毕竟电影中一场决战戏就解决的问题,对每个具体的人可能要用一生的时间去解决,而最终能不能真正解决也不好说。我只是觉得每个成年人都应该有这种自觉——在这个时代这个社会,你想要的是什么,又究竟在恐惧和焦虑什么?你害怕的事情是否真️有那么可怕?你要永远活在它的支配中,被恐惧束缚着度过一生,还是直面恐惧的本质去对抗、解决或者抛弃它?

这是当前现实中需要每个人自己去思考去选择的问题。我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答案,希望看过这部电影的简友们也能有所思考和启发。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