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失的乡村---农家犬
青草荒淹羊肠小径,农家犬站立那里,望着荷锄前行的主人,思索后,转身跑回家去。它知道主人的意思,回家看家才是它这时候的责任。这是太多农家犬的日常,兴奋跟着主人出门,经主人几句话教导,便风驰电掣的跑回家,老老实实的卧在门口。
农家犬的窝多垒在靠近大门的位置,往往是用砖搭成,上面又杂乱的放着农人们准备出售的纸箱及塑料等破烂儿。窝里面则多是随意塞一些秸秆和破布或是破衣服。为了防止伤人,往往在窝的旁边楔一木桩,上面挂着链子。不过大多时候,农家犬都是自由的,只是有极少数性格暴烈的才会被终日栓在那里。农家犬的窝旁边会放有一个小盆,那便是它的餐具,里面除了农家改善生活时会有些骨头和杂肉,大部分时间都是农家的剩余餐饭。
农家犬多数时候是放养的。它们在白日里多是和村里的犬友在大街上晃荡。它们有时会淘气的追赶在外觅食的鸡鸭们。惹得鸡鸭主人们一阵大骂。它们当然知道,这些有家的动物们是不能被猎食的。因为它们童年时期都有着深深的阴影。那时它们都还只是肉嘟嘟的小狗崽,主人们会故意将家禽放到它们面前。出于原始本性,它们会立刻兴奋的试图扑向家禽,不过,等待它们的却是主人大大的一个巴掌。如此反复,生活的潜规格便深深的刻在它们的意识里,直到它们老去。
农家犬最好的伴是小孩子,当然也是它们最大的苦主。小孩子喜欢它们,但是环绕抱它们的头,揪起它们的前蹄,甚至于揪它们毛茸茸的大尾巴。这些都折腾的它们嗷嗷叫,但是它们依旧会兴奋的绕着小主人们。很多农家犬伴随着小主人长大,对它们而言,最快乐的时光便是小主人放学的时候。听到开门的声音,它们便会飞的窜过去,几乎要把小主人扑倒,尾巴摇啊摇。等小主人渐长而外出求学,傻傻的它们还总会跑到小主人的房间里,呆呆的望一眼空荡荡的床。
农家犬有极强的记忆力和辨别力,对于邻居和主人家的亲戚,它们会深深的记住他们。每每当他们来时,农家犬也会兴高采烈的摇着尾巴欢迎客人。有的时候,当主人不在家,而有客人来时,很多农家犬都知道跑到田间去提醒自己的主人,告诉他们家里有客来了。这些也往往成了农人们闲聊时夸赞自家犬时的谈资。
农家犬有灵性,自小相伴的它们能感知主人们的喜怒哀乐。主人喜乐时,它们也会凑合着摇摇尾巴,主人生气时,它们会识趣的待的远远的,主人伤心时,它们则多会静默的卧在主人的脚旁。农家犬也忠义,且不说不嫌主人贫贱,终生相随。在太多的古文传记及民间口头传说中,忠犬的故事俯拾即是。惹人唏嘘的程度完全不下于《忠犬八公》等影视故事。
可是现而今的乡村,陪伴了中国农人五千余年的农家犬却越来越少。乡村一步步复制着城市的故事。外来宠物犬种越来越多。比起身材紧凑匀称,中规中矩而又聪慧的农家犬,宠物犬或是身材奇异,或是智商着急,但是这些偏偏就成了获宠的资本。相比之下,失业的农家犬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于在中华大地上奔跑了五千年的农家犬,有着“农业文明活化石”之称的农家犬,都在各个百科的定义中,留下了“属于亟待拯救的本土犬种”这个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