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好非暴第十一章第二节
第十一章第二讲讲义稿
亲爱的伙伴,大家好,我是多好,这周我们继续来读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第11章,运用强制力避免伤害,今天我们共读的是使用惩罚的代价和惩罚的局限性,这两个小节,昨天我们有说到,关于惩罚作为一种满足需要的方式,有它存在的好处,比如必杆见影,有节约时间,同时我们又要为此付出代价,当我们内心很担心做出某项行为会有什么惩罚的时候,我们会忽视坐这件事本身的意义而陷入焦虑[流泪]。如果员工做事只是在服从管理层的指令,而不敢有更多的创意和想法,那么早晚他们对工作会失去乐趣,如果孩子写作业只是为了完成任务,为了避免受到惩罚,那么他们对学习失去乐趣,也不是一件让人意外的事情,如果说用惩罚来满足我们的某种需要,会带来一些局限和影响。那么有两个问题是可以帮助我们拓展我们的角度,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我不喜欢他现在的行为,那么我希望他怎么做,很多时候我们习惯用不语言,也不要玩儿水,也不要碰那个东西,你不要那么磨蹭。我们忽略了一点,每一次说不我们都是在强化那个动作,因为人的记忆会直接技术不后面的东西很多孩子犯了错,受了惩罚[流泪],下次还是会照样继续犯错的原因是他们记住了惩罚,记住了自己做错了,但是他们却不知道怎么样是对的,如果我们不喜欢某人的行为,那么我们要知道。并且最好也让对方知道我们希望对方怎么做,用正向的方式去提出我们的请求,第二个问题是,我们希望对方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去做这件事情,是基于恐惧还是基于满足内在的需要。当我们这样去想的时候,我们对他人表达的方式就会有所改变,对方基于什么原因去做事会决定做这件事的时候,他的态度,状态以及彼此的关系,我们来看生活中的例子,同一个家中有两个小朋友打架,往往被批评的是代谢的那个孩子,被批评的原因是你是哥哥或者姐姐,你应该让着弟弟或者妹妹。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我们的社会一直遵循大的让小的男的让女的这样的集体意识,那么我们试着站在这个大一些的孩子角度去看发生了什么,我们只是看到了两个孩子吵架,小的在哭[流泪]。我们很难判断事情的全貌是什么,即使我们在现场目睹发生了什么,我们也不知道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前,两个孩子之间发生了什么,那么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去责备或者惩罚大的,可能会有什么结果呢?第一个是大的可能害怕了,下次不敢再去打小的,但是他心里会觉得父母更在意弟弟或者妹妹,还有一种可能是他下次依然会打弟弟,我的妹妹,只是他会选择避开父母。那么作为父母,我们不希望两个孩子打架,我们希望孩子闷又怎么样的表现呢?我想父母最大的期望是两个孩子相处愉快,互相照顾和体贴,那么,我们希望孩子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去呈现这样的状态,是恐惧,对父母责备还是出于对家人的爱,我们又可以做些什么让这样的状态发生呢,面对两个孩子的冲突。最好的方式是父母不去做法官,而是做太阳去拥抱每一个孩子,倾听和理解他们,然后寻找能满足双方需要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惩罚是我们满足需要的方式,但一定有其他更有需要代价,更小的方式可以来满足我们的需要,你能想到什么呢?感谢收听,明天见。